在八桂大地的田间地头,活跃着一批沾着泥土芳香的诗人。种地,是他们的生活所需;写诗,是他们的志趣所在。他们用自己的诗情,抒发了对土地、生活和时代的深情。使缕缕浓浓诗香和阡陌间的自然清香,融会成新农村的别样芬芳——
农民也登大雅之堂
“诗坛专家聚邕江,巴人也登大雅堂。鲁班面前斗门板,孔子面前卖文章。我是嫩笋刚出土,成竹还靠多栽培。相互交流多进步,井中打水共提高。”12月13日,在南宁召开的广西民歌手诗词创作研讨会上,来自宜州市庆远镇洛岩村的农民诗人黄月霜即兴作诗,令前来参会的中华诗词学会同仁也诗兴大发。
黄月霜和姐姐黄月香曾于2004年在广西“歌王”争霸赛中拿下“歌王”头衔。姐妹俩活不离手、歌不离口,在农田劳作之余,常出入乡村歌场。结识融水歌王李隆球后,相互邀约对歌做诗,一天作两三首,你来我往做了18首。“当时自我感觉很好,给专业老师点评后,才知道我们没有平仄,不够规范。这才懂得:歌要唱得好,诗要先做好!”2008年,她便加入当地诗社,开始认真学诗,创作了《当家》:“自知足者乐当家,日理盐油酱醋茶;诗友相逢淡雅句,农夫聚会话桑麻。”她把诗歌以短信形式发给擅长写诗者评改,那一个月短信费花了87元,改后发在网上得到诗友好评,由此对诗歌产生兴趣,白天种桑养蚕,晚上写诗到深夜。
去年春天,黄月霜邀请10多位农民诗友对酒当歌、以诗唱和。白山乡农民黄信飞先作一阕:“村醅胜似流霞。尽陶醉,吟哦乱哗。”黄月霜唱和:“斟酒吟诗,裁笺对句,欢乐盈家。”黄月香紧接一唱:“酒兴撩人,诗坛论剑,谁是赢家?” 黄月霜又和:“人间乐处,不在繁华。”就这样你唱我和,越来越起劲。那一晚,通宵达旦。古代诗人诗兴大发时,怕也不过如此吧?
据苍梧诗友透露,在苍梧县沙头镇沙岐村,有个理发匠叫严扬荣,尤其喜爱写诗。他到哪个村理发,都要带上自己最新创作的诗词,连理发箱上也贴着诗。一边帮人理发,一边解说诗歌。碰到会看诗的农民诗友,就立马和人家切磋起来。一到圩日,他把理发摊摆到街上,摊位贴上自创的诗。谁来理发,他都叫人点评。久而久之,当地人给了他一个“诗人理发师”的雅称。一些在他那儿理过发的人,也受到影响,对诗歌产生了兴趣。
“山歌土壤”肥沃四方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便是民间歌谣的集成,作者大多为如今所谓农民诗人。古往今来,诗、歌本为一家,民歌是诗的土壤。广西有“歌海”之称,民间唱山歌蔚然成风。广西诗词学会会长钟家佐曾有一诗:“广西歌海筑诗台,恰似莲花湖上开。诗带泥香新气息,民歌声里采风来。”形象地反映了广西诗坛与民歌的关系。
多年来,广西诗词学会把诗歌带入农村,与农民歌手相互切磋,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村诗社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如今,在遍布广西各地的诗会、诗社里,“诗人”多达8000多人,基层诗社的主体多为农民。最近几年,河池、宜州、来宾、象州、苍梧等地的农民诗人尤为活跃。
地处苍梧县石桥镇的东安诗社是一个以200多农民为主体的诗社。据该社社长熊鸿桂介绍,社员们都是自愿加入,有的起初并不知诗为何物。2006年,响应“诗词进农家”的号召,诗社有意识地把一些不懂诗的农民吸纳入社,明北华便是其中之一。入社后,明北华逐渐对诗歌充满兴趣。有一次,他在地里干活,灵感突然一来,丢下锄头就往家里跑,伏在桌前写诗写到傍晚。妻子回家时看他还在写诗,饭都没煮,非常生气。明北华拿起自己的得意之作摇头晃脑诵读起来,妻子忍俊不禁……当他的诗得了几次奖后,妻子反过来经常督促他创作了!
在“山歌土壤”肥沃的地方,诗歌尤为盛行。宜州是有名的“歌乡”,诗社达8个之多。该市年逾七旬的农民诗人李培林掰着手指告诉记者,自加入诗社近20年,已经写了600多首诗歌,如今仍乐此不疲。
身边农作物,手里农活,村中新事……都是农民诗人们常用的素材。记者在他们的小诗札里看到这么一首诗:“霹雳焦雷惊大梦,倾盆暴雨下天台。晒坪堆谷收不及,一座金山出海来。”还有一些信手拈来的俚句,生动有趣,夹杂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歌之风,散发出清新的田园风味。格律上虽不是非常合辙押韵,但字里行间、笔尖流转中,流露出的是对田间劳作的切身体会和对家乡、对生活的浓浓爱恋。
诗坛一支有生力量
当“文化下乡”的旗帜将农家书屋、文艺小舞台带下乡村时,农民诗人也正在成为乡村文化生力军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虽然全国各地的农村诗社目前普遍存在着没有阵地,缺乏人力、物力、财力的窘境。但我区各地诗社仍在努力坚守着自己的阵地,创作热情并未因此而消减。
“没有专门场所,我们有时开会就在路边粉店里。一说探讨诗歌,80多岁的老会员都会兴冲冲赶来。”宜州市诗词学会明德分会会长韦文波告诉记者,他们诗会还经常自筹资金开办培训班、组织采风、编印诗册。有一次搞有奖征诗,吸引了柳州、罗城等地80多人参赛。会员们还自筹资金买了音响设备,闲暇时以乐配诗,或以舞配诗。“为的是生有所学、老有所乐,创全乡祥和欢乐气氛,让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遍十里八乡”。
广东诗词学会副会长钟鸣多次参加两广诗词学会交流活动,其中有3次是在广西容县、藤县、苍梧举行,广西民间诗歌和农民诗人对诗歌的热爱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在经费那么缺乏的情况下,广西农民诗人能抓住民歌这一特色,以山歌的质朴、乡土的气息传承诗词,且得到地方政府支持——那么好的群众基础,那么活跃的队伍,让我们广东等相对发达的地区都钦佩不已”。
在田间地头,在乡间小路上,擦肩而过的很可能是位农民诗人;在县城各项宣传活动的墙报、街语上,随时能见到农民诗人创作的活泼的诗句……记者采访时了解到,不少农村诗社承担了政策宣传、营造文化氛围的重任。来自贵港的农民诗人告诉记者,当地下乡开展计划生育工作时,有关部门拿了材料找诗社的人帮助创作宣传,一位农民诗人巧用比兴,用“芭蕉成熟坠枝头”比喻儿女太多负担重,当地农民看了乐不可支,相当信服。
面对新时代、新气象,农民诗人们并不故步自封。如今,不少农民诗人都有各自网名——云浪、野人、清风游子、龙山居士……各种雅号在当地论坛十分活跃。一位网名为“醉墨轩主”的都安农民诗人告诉记者,他们常把新作放在地方论坛上开评,由此结识了不少诗友。一群农民诗人在网上切磋诗艺,比打牌要“乐呵”多了。
在广西民歌手诗词创作研讨会上,广西农民诗人和与会专家们现场对诗,气氛十分热烈。前来参加研讨会的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宣奉华感慨:“广西农民诗人才思敏捷,中华诗词从民歌而来,专业诗人应向农民诗人学习生活情趣和创作热情。农民诗人,是推动中国诗歌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她表示,中华诗词学会向广西农民诗人敞开大门,并计划出版《当代民歌与农民诗词精选》与《当代民歌和农民诗词文论选集》,让诗词之花在田间农舍馥郁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