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镇以民间文化促文明新风

    锣鼓铿锵,琴弦和鸣。一边是大嫂大妈们欢快整齐地舞腰鼓,一边是文艺队正在排练彩调剧,四周围满了满脸笑容的男女老少……11月中旬,笔者在阳朔县福利镇文化活动中心看到充满激情的一幕。

  近年来,福利镇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坚持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引导农民自发成立民间文化组织126个,会员达3000人,极大活跃了农民的精神生活,使乡村劲吹文明和谐新风。该镇老年人协会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福利镇老年人协会成立于1990年1月,会员从38人发展到今年的502人,自发组建了牌灯队、舞狮队、板凳龙队、幡旗队、城游队以及文艺队,每年都积极参加重大节庆活动。该镇“五月八”民俗文化已有300多年历史,老年人协会积极筹办一年一度的民俗文化旅游节已达20年之久,有效保护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自行编排剧目60多种,配合政府开展文化宣传工作,宣传敬老、计生和法律法规,演出达300多场。反映农村新风尚的彩调剧《四斤八两》、《傲古佬告状》多次参加县里文艺表演,深受好评。一切活动经费均为协会自筹,其运作经费主要来源于代销寿枋、销售旅游工艺品、出租碗筷桌椅置办酒席等,年收入可达3万元。

  有了一定经济收入,协会更注重“以钱生德”,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会员生病住院,协会都送去慰问金。会员去世,便派出“八音班”前去举办吊唁仪式,并捎送奠仪200多元。每年重阳节、春节,协会均开展慰问活动,仅2009年便发放慰问金1.7万元。此外,每年还订阅党报党刊,营造出浓浓的看报读书氛围。该协会已成为当地民间文化组织的榜样和表率,其余组织纷纷效仿,全镇涌现着文明和谐的文化风景线,获得了“全国民间艺术之乡”美誉。

  民间文化组织有效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如今福利镇讲文明讲道德蔚然成风。福利居委会党支部副书记、居委会副主任粟玉萍,28年如一日孝敬公婆、照料孤寡老人。1979年以来,先后照顾20多位孤寡老人的生活。荣获“全国敬老好儿女”、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荣誉。其事迹感染着身边许多村民,被人们编成地方戏曲广为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