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常驻乡村让农民获益受惠


  岁末年终,我区启动“学习十七大,建设新广西,宣传文化系统文化惠民工程”仪式。历时5个月的“文化惠民工程”,将通过系列的文艺巡演、山歌大赛、春联书赠群众、电影基层巡映、流动博物馆八桂行等活动,作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的重要实践,让农民兄弟通过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在“文化惠民工程”中共享文化成果。

  2007年,我区以让农民兄弟共享文化成果为出发点,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运行机制,展现了一个个新亮点——税务、政法委等部门与专业剧团联手在各地农村宣传巡演;科技、旅游等部门与文化单位联手组织开展“文化艺术乡村行”、“八桂科技文化进村入户大行动”;电信、网络等公司资助“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开展服务基层活动;新闻、出版、新华集团部门一年一度捐赠图书开展“送书下乡”等等,一个个“文化盛宴”带来了党和政府对农民兄弟的亲切问候和关怀。

  “文化盛宴”彰显党和政府对农民兄弟的“文化关怀”,把“文化关怀”融入到农民兄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常生活中,为此,我区着眼于服务农民、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加大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力度,通过建农村书屋、村屯实施文化致富工程、培养不走的演出队、巩固百里文明河谷成果等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让文化常驻乡村,让农民获益受惠,谱写了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美丽华章。

  农家书屋——家门口的“精神食粮”

  河池市六圩镇肯研村的农民兄弟如今也和城里人一样,在自家门前的“农村书屋”里,为走上致富路寻找有用的农科知识。书屋有种养、农业综合及文化教育等多种实用技术书籍2500册,价值3万元,书屋的建立得到了自治区新闻出版局的大力扶持。具有积极意义的是,肯研村的“农家书屋”是全区“新农村书屋建设工程”第一个试点村。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新农村书屋建设工程”在全区各地全面展开。地处边陲的德保县于今年6月启动农家书屋“普及工程”,在全县180个行政村建设1家以上“农家书屋”,在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水平高的行政村建设2家以上“农家书屋”,争取到“十一五”期末,全县50户以上的自然屯都建有1家“农家书屋”。12月初,自治区新闻出版局会同接力出版社有限公司、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广西民族出版社等区内八家出版社,向柳州市捐赠30万码洋的图书3万册,并计划在柳州市援建15个农家书屋。在这次文化惠民工程活动中,自治区新闻出版局还向巴马瑶族自治县捐赠了14万码洋的图书,用于建设14家“农家书屋”。

  “农家书屋”的建立,是我区加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缩影。来自自治区新闻出版局的资料表明,广西农家书屋工程目前已完成300多个农家书屋建设,同时还积极筹划,于近期组织了180万码洋的图书分别援建百色市、钦州市的农家书屋建设。我区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实现大部分行政村都建有“农家书屋”的奋斗目标。

  感言:“农家书屋”是自治区新闻出版局为配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而重点实施的一项知识工程,通过在农民身边建立书屋,让那些看得懂、用得上、有实效的各类图书,使农民兄弟在家门伸手可及。“衣食足而知文化”,随着农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书屋的建立无疑对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提升文化生活质量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文化致富——以模式效应促发展

  为落实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部署,我区文化部门从区情和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功能为目标,以特色文化项目为载体,以农民为建设主体,以富裕农民为中心,于2007年初,向全区推出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致富”工程的五种建设模式。

  以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为品牌,推进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文化项目带动型“阳朔模式”;以绣球和壮锦等民族文化产品为依托,使之项目化、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的民族生态文化型“靖西模式”;以各级图书馆和文化资源共享工程为渠道,帮助农民增长科学技能的文化知识致富型“模县模式”;以发展民族民俗娱乐文化为特色,开发生态旅游建设富裕家园的休闲文化旅游型“恭城模式”;以农民自办文化为切入点,实施科技引领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农业生态文化型“北流模式”。

  自治区政府对“文化致富”工程的五种建设模式给予肯定和支持,并向全区发文,要求各地全面实施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致富”工程五种建设模式的试点工作,通过以点带面,推动我区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迈上新台阶。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全区共实施了116个“文化致富工程”试点项目,做到了每个县(市)、区都在深入扎实地开展这项功在千秋的富民工程。

  感言:当阳朔县河洲村一带的村民演员,每月从《印象·刘三姐》剧组里领取400元到800元不等的演出费时,他们感叹:这是文化带给他们额外的财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文化致富”工程的实施,充分发挥了当地文化资源作用,有效促进了农民群众的脱贫致富,改善了当地的生态、文化环境,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文化部门强化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以模式效应扩大文化的影响力,有力地促进了当地文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村演出队——让生活充满欢乐

  “春风八桂”百场舞台艺术精品基层巡演,是文化惠民工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区直八大艺术团体常年来坚持以服务农民为己任,将最精彩的演出送到山乡村寨,让人们共享文化发展的丰硕成果,深受农民兄弟欢迎。

  随着一台台“大戏盛宴”落幕,另一个大幕则永远为农民兄弟打开。我区宣传文化部门以满足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最迫切最现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坚持做到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心放在基层和农村,为培养一支永不走的文艺演出队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各级政府多次出台文件,鼓励农民兴办村屯文化娱乐设施、兴办农家乐文化户、兴办农民生态公园。廻坡村是北流县民乐镇的一个自然村,村里成立了一个“小百花”歌舞团,每到农闲和传统节日,这个农民歌舞团就显得格外忙碌,分别应邀到周边的村屯进行演出,30个农民演员平均年龄为48岁,其中有7对夫妇。这个歌舞团得到当地群众艺术馆的大力支持,自编自创自演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成为远近闻名的“农民身边的演出队”。

  我区文化部门每年坚持开展评选“优秀村(屯)文艺队”活动,每年评选40支,形成了各地开展村(屯)文艺演出比、学、赶、超的良好局面。目前,我区有各种类型的文化户30495个、业余演出队3888个、山歌队4384个、民办剧团673个。这些农民文化户和由他们组建的各种演出队,为丰富当地农民的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是一支深受农民群众欢迎、不走的文化工作队,是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

  感言:鼓励和支持农民自办文化,让农民在自由的文化创造和自主的文化享受中,在和谐的环境与欣悦的氛围中,获得思想的启迪,充分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激扬出更高的劳动热情,这是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也让马克思、恩格斯所期待的那种“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理想境界,变成美好的现实。

  文明河谷——培育新型农民的摇篮

  2007年5月下旬,在中宣部的统一部署下,中央的10多家媒体集中对右江百里文明河谷进行报道。各媒体在宣传报道中指出,建立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现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重要保障,右江百里文明河谷的创建在全国具有典型意义。

  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文化部组织实施的“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右江百里文明河谷是连片受惠最大的地区。沿河谷兴建的31个乡镇宣传文化站,为地区间全国建站数量之最。为了不辜负这个“之最”,百色市党委政府提出,要突破过去宣传文化站结构单一、功能小、标准低的模式,力求大容量、多功能、内涵丰富,使宣传文化站成为农民接受思想教育的阵地、吸收科技文化营养的场所和传播现代政治、经济、科教、文化信息的中心。

  “大容量”即建立以乡镇宣传文化站为龙头,以村宣传文化室为骨干,以宣传文化中心户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宣传文化服务网络,使精神文明、先进文化真正进村入户。“多功能”是指图书阅览室、未成年人活动室、娱乐室、器材室、藏书室、影音室、电教室、书画室、信息网络室等设施建设。

  “右江百里文明河谷”的每一座宣传文化站,都成了提高农民素质的知识宝库,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娱乐场所,跟踪时代的信息网络,兴农富民的科技园地,成了当地最吸引群众、最富有活力的农民乐园。宣传文化工程的建设和右江百里文明河谷的成功创建和不断引向深入,大大推动了右江河谷乃至整个百色农村社会风气的好转,出现了“三多三少”的现象;农民群众参与健康文化的多了,封建迷信的少了;参与农业科技培训的多了,游手好闲的少了;守法团结的多了,赌博偷盗的少了。实施宣传文化工程和创建右江百里文明河谷并不断引向深入,为广大人民群众铺就了一条文化致富路、文明生态路、幸福小康路,不断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给百色乃至整个广西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感言:十七大把人民对文化的需求上升到基本文化权益的高度,如同公民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一样,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要像建设经济一样建设文化。右江百里文明河谷的创建也是在建设文化,通过提供群众普遍欢迎的文化服务,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全社会文化生活质量,使文明河谷充满和谐、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和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