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自办"奖学会" 乡村奖学"奖"出琅琅读书声

  不久前,家住合浦县公馆镇上联村委会活石江村的少年沈伟成,怀揣着村里“奖学会”给的奖学金,高高兴兴地回到公馆中学上学。他是村里最值得骄傲的“秀才”,是免考直升公馆高中,并获得学校1.3万元奖学金的优等生,也成为活石江村好学风气影响下走出来的诸多学子之一。

    据统计,解放后到上世纪80年代,活石江村只出过4名大中专生,而从1982年到现在竟然走出了60个大学生。这一切,均得益于活石江村的民间“奖学会”。

    奖学改变小山村

    活石江村有800多人。3月4日,记者走进了这个充满了书香气的村庄。

    村民小组长沈春逢是奖学会的“掌门人”和发起人。他告诉记者,他的父辈五兄弟只有一人上过学。轮到他时,刚上高中就遇上了文化大革命,只好回家种地。但是,他始终相信国家需要有知识的人。恢复高考后,他暗暗下定决心,自己不能读书,也要培养弟弟读,培养儿子读,培养大家读。当时村里很少有读书人,更不要说大学生了。一些迷信的村民认为,村后没有高山大岭,是“平地龙”,永远出不了大学生。

    1982年,年轻的沈春逢联络沈祖财等乡贤,向村民发出了捐资奖学的倡议。大年初二上午,他们向乡亲募捐,募集到280多元,中午便将奖品买回来,当场发给村里双科(语文、数学)80分以上的学生。

    从那年起,奖学就成了村里过年时的一件大事,捐款也从第一年的280元发展到今年的5000多元。奖学会奖给学生的的奖品和现金并不多,小学生的奖品主要是书写笔和练习本,高中生和大学生得到的奖金也不过三五百元。沈春逢说,奖学的目的主要是从精神上进行鼓励,引导孩子尊重知识,在村里形成爱读书的风气。

    活石江村的“奖学会”由村民小组长担任会长,下设副会长、理事和顾问。1984年,沈春逢当上了村民小组长,“奖学会”的重担自然落在了他的肩上,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黑发变成了白发,而村里的读书风气也越来越浓。

    读书三代雅人多

    “积德百年元气厚,读书三代雅人多。”这是活石江村祠堂前的对联。说起26年来在奖学激励下村里后生们鱼跃龙门的事,沈春逢喜滋滋地拿出由本村弟子编写的家谱,翻阅考取高等院校的学子名单——

    沈祖程,从小父母双亡,跟着年迈的奶奶度日。因学习成绩优异,年年获得奖学金,1993年考上一所师范院校。毕业后,又回乡教书,现在村小学当校长,成为“奖学会”年轻的接班人。

    沈祖诚,1998年考上中国地质大学,现在区直某单位工作。

    沈秋丽,2005年考上中国民航学院……

    村小学副校长沈年昌告诉记者,他们经常用“穷不读书,穷根难除;富不读书,富不长久”的道理告诫子弟。因为有了每年大年初二在祠堂登红榜“亮相”的光荣,村民们都会自觉督促孩子学习,孩子也会感到有动力和压力。在年初二的颁奖典礼上,奖学会还有一项重要的议程,就是现身说法,邀请那些因为缺少知识而深受其害的村民说说不读书造成的后果。

    现在公馆中学当老师的沈远绍回忆,1993年春节,到广东打工的村民沈德武回乡过年时被请上了台,讲述少时不努力学习,初中毕业到广东打工时,因没有文化,连图纸都看不懂,只好去做苦力的一段经历。“这些事对当时的学生触动非常大。”

    沈春逢说,从1984年开始,村里每年都有数名学生考上大学,少则两三个,多则五六个。最多的一年是2004年,有6个学生考上,结果村里的奖学金都发空了。他只得临时再找人捐款。

    有一个村民历来不支持“奖学会”,20年来没捐过钱,但“奖学会”始终给他家的孙子孙女发奖学金。3年前,他的孙子考上大学,去年孙女也考进了山东一所高校,“奖学会”都给他们发了奖学金。这个村民深受感动,今年也主动捐款了。

    诵读经典气自华

    在村路上,记者拉住一些放学回家的孩子打听奖学的事,几个拿到奖学奖品的孩子颇感自豪,没拿到的则羞得低下了头。据说,村里有几个没得到过奖学奖品的学生家长,发奖时都不敢往前站。家长们对孩子进行教育时也有了新的“台词”,“好好读书,拿个奖,让我也威一下”。

    在一个村民家中,记者问起奖学的事,这个村民6岁的孙女骄傲地说:“我也有!”她跑进屋里把一张奖状捧出来,上面写着“×××同学在2007学年中评为好孩子”,奖品是文具。虽然奖品很少,但对孩子的激励作用极大。孩子的奶奶说,孙女拿着获奖的铅笔天天缠着她要写字呢。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让村中弟子朗诵中国古代典籍,是沈春逢实施“经典诵读工程”的一个重要内容。他通过在广西教育出版社工作的弟弟找来各种振兴乡村教育的教材,反复研读之后,他决定将诵读经典书籍当成培养村中子弟明礼识义、博闻益智兼有一定文学修养的方式。他说,即便孩子一时不解其意,但就像牛反刍,他可以用一生来反刍。在他的倡议下,村里设立了“希望经典诵读工程”,由村小学组织学生经常诵读。

    这个酷爱知识的小村还创造了一个个奇迹:1993年,在沈春逢的带领下,村民捐出22亩地,出工出力建起了村小学,如今这所小学成为全镇村级小学升学成绩最好的学校。活石江村是一个800多人的村子,但是从事教师职业的就有20多人,仅公馆中学就有6名高中教师,这在当地简直是一个奇迹。村民们骄傲地说,被人认为没有读书风水的地方,出了这么多文人,应当归功于“奖学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