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乡村:渐行渐远的农具

  纺纱机和织布机

  夜深人静的时候,在昏黄的煤油灯或者电灯下,一位三四十岁的农家妇女,一个人独坐火塘边,左手不停地摇着纱轮,或手伸伸缩缩。而她前面的木制工具,不停地发出吱呀声。听到这样的声音,人们就都知道这是有人在纺纱了。

  这样的情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或者八十年代,在河池的农村是经常会看到的。那时候,“洋布”还没有普及,而且价格很高,购买的时候,也许还要凭票,一般的农村人很难有机会穿上“洋布”缝成的“洋服”。为了解决穿衣问题,很多农村妇女担当了为一家人纺纱织布的责任。纺纱机和织布机成为一家子当中最为重要的工具了。巴马瑶族自治县巴马镇介莫村拉力屯王清家至今还保留着一台纺纱机和织布机,他把这两台“机器”放到新建的水泥砖房的楼上。显然已经很久没用它们了,两台“机器”的身上布满了蜘蛛网和尘埃,浑身沾满一种因陈旧而独有的黑色。笔者问:“为什么还留着它们?”王清说:“留个纪念吧。”

  是的,留个纪念是现在河池乡村许多农具的“去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商品越来越丰富,凭票购买商品的年代已越去越远,迎来了只要有钱,什么东西都可以拥有的年代,人们都穿上质量越来越好,布料越来越高档的服饰了。纺车、织布机、线穗子、花棉布,“吱呀”的纺线声、“咔咔”的织布声生动了老一辈农村人生活的“乐章”,对于终日困守在钢筋混凝土森林里的我们却很少听到了,曾经成为孩子们过年期待的一身闪着母亲汗水的光泽的土布衣服及裤子已成为一种遥远的记忆。当年熬夜纺纱织布的少妇至今也都上了年纪,跟随她们很多年,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她们在一个家庭里的地位的纺纱机和织布机同样也渐渐“老去”,逐渐被人们所遗忘。记得它们的或者留恋他们的,不过是农村那些上了一定年纪的人们。他们会在某个夜晚,教育晚辈的时候,偶尔会提起它们的名字,并把它们和他们当年生活的不易与艰辛结合起来,说些“故事”给现在的年轻人听一听。或者在他们穿上晚辈给他们买的新衣服,感觉不太舒服的时候,说说这样的话:“还是以前你妈(或者你奶)自己织出来的布做成的衣服好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