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问道六堡茶——体验六堡茶采制

  体验者把茶叶倒进杀青机中。

  读者取出蒸软的茶叶,准备制作茶砖。

  体验者徐庆君对照着书上的介绍观察六堡茶叶。

  体验者背着竹篓,上山采茶。

  茶山上,体验者按照采茶要领,细心地采摘茶叶。  

  体验者近距离观察茶砖上的金花。

 

 

  六堡茶,一种清嘉庆年间就以六堡乡命名的茶叶,近年愈发红火,其红浓陈醇的独特韵味让不少人钟爱有加。很多人喝过六堡茶,但也许没机会亲自到六堡茶之乡感受采茶制茶的传统工艺。为了让读者零距离接触和认识六堡茶,4月12日,本报编辑部组织13名热心读者参加六堡茶采茶之旅活动,前往六堡镇茶园参观、体验采茶制茶,亲手尝试从采摘到炒制的整个传统手工制作六堡茶的过程,享受做茶之乐。

 

  12日上午8时45分,13名参与六堡茶采茶之旅的读者,搭乘大巴从梧州日报社出发,前往六堡镇四柳村。

  沿着蜿蜒盘旋的山路进入苍梧县六堡镇,一排排崭新的楼房吸引住体验者的目光。只见房子白墙蓝瓦,错落有致,在布局、样式上带有浓郁的茶文化风格,六堡镇浓郁的茶乡文化已越来越近。

  11时30分,体验者终于到到达此次采茶之旅体验地——六堡镇四柳村沁怡茶园。一下车,淳朴的四柳村茶农就给体验者送上一杯杯刚刚冲泡好的六堡茶,香气宜人的茶香一洗大家旅途的疲惫。

  制茶工序引人入胜

  很快,大家的目光就被眼前紧凑的制茶过程吸引住了。

  制作六堡茶的第一道工序是“杀青”,是加工中的关键一环。经过高温杀青,散发茶叶叶内水分,钝化酶的活性,并使鲜叶中的内含物发生一定的化学变化,从而形成其特有的品质。

  在苍梧县沁怡六堡茶专业合作社内,一台滚筒茶叶杀青机正轰隆隆地工作着,大家里一层外一层的围在烧得正旺的杀青机边,饶有兴趣地看着杀青的过程。只见制茶师傅一边添柴火掌握火候,一边将采摘回来已晾干水汽的六堡茶鲜叶投入机中,鲜叶入机半晌即发出了轻轻的“毖啵毖啵”的爆响声音。沁怡合作社负责人谭爱云介绍,杀青机的温度一般控制在180℃左右,杀青要反复进行4次,过程中要随时观察叶片颜色是否转暗绿、青气去了多少、叶梗是否变软、是否匀透,以便为下一道揉捻工序创造条件。

  杀青后的茶叶经过摊凉,便可以进行下一道工序“揉捻”。在揉捻机的不停运转下,不一会柔软的叶片有的开始缩成条状,溢出的茶汁附在叶片的表面上,透出淡淡的茶香。

  经过反复揉捻后的茶叶经风干渐渐冷却,蜷缩成条后,便可进行下一道工序“烘干”。制茶师傅介绍,由于茶叶的青气去后,条索成型,但还有部分水汽未去,因此在这一工序要退火慢焙。控制好烘干机的温度后,制茶师傅投入揉捻好的茶叶,不时观察着茶叶的成色,他说为了茶叶均匀干燥不至于有的过火,这道工序更要耐心,烘干至九成干时就可放入竹萁摊凉,留一成自然干,这样茶叶的条索才会有光泽泛油光,清香扑鼻。

  “烘干”完成后,传统工艺制作的六堡茶初制就算完成了。

  为方便运输,一些茶农还会将制好的六堡茶叶制成茶砖或茶饼。只见制茶师傅将称好重量的茶叶放入茶包,投入锅中蒸软,不一会,锅里冒起阵阵青烟,醇香飘起。蒸软了的茶叶放进模具后,安装好千斤顶,反复用力压制,方能将茶叶压制成型。

  参观完整个制茶过程,体验团中年龄最小的团员张庭菀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跃跃欲试。于是,在父亲张在德的帮忙下,父女二人合力压制出一块醇香的茶砖。捧着自己亲手压制的茶砖,6岁的张庭菀十分开心,忍不住一再嗅闻茶砖散发的茶香。看着女儿开心的模样,张在德认为这次的采茶之旅很有意义:“虽然说六堡茶是梧州的特产,但很多梧州人并不真正熟悉六堡茶的历史和制作工艺,今天带着女儿到体会六堡茶的文化历史与传统工艺,踏青的同时,也是对孩子的一种传统文化教育。”

  亲历方知采茶不易

  午饭过后,便到体验者最为期待的采茶环节。

  当天下午,经过短暂的跋山,体验者来到了沁怡合作社一处面积有50多亩的茶园,茶树依山而栽,井井有条,茶树刚及膝盖高,远看如层层叠翠,身在茶园犹似人入画中。

  然而,第一次接触采茶的团友们却对满山的茶树犯了愁,不知该如何下手。于是,谭爱云边给大家介绍采摘茶叶的方法边慢动作进行演示:“采茶一般只采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不超过一芽三叶,要注意的是,无芽不采,即芽已成叶,就不应该采了,过大过小的不采,被虫吃过的更不要采。采茶时,轻轻用指甲掐断茎部,才不会对茶树造成伤害。”

  掌握了采茶的要领,大家便按着要求边分辨边学采茶,不一会,各人的竹篓中都有了亲手采摘的鲜茶叶。有的团友还把新鲜采下的茶叶放入口中细细轻嚼,品味鲜叶中苦涩但清香的味道。

  人群中,体验者徐庆君尤为认真。对六堡茶颇感兴趣的他可谓有备而来,只见他一手捧着《中国六堡茶》一书,肩挎采茶竹篓,一边仔细对照着上面的茶叶形状介绍,一边辨别着茶树上各类茶叶的形态,再小心翼翼地采下。“我很喜欢喝六堡茶,对其种植、制作以及文化历史很感兴趣,但大部分只能从书上了解,一直未能亲身体验,今天终于有机会来到六堡茶茶园,我不但要参与体验,更要将理论与实际相融合,好好地领会六堡茶文化。”

  而从事六堡茶销售的黄青连对采茶之旅活动也颇有感触。尽管每天与六堡茶打交道,但她对六堡茶的制作工艺却了解不多,“这次来到六堡茶的原产地,零距离地接触采茶制茶的各个工序,对六堡茶的认识更为深刻了,六堡茶的制作方法与一般绿茶的制作方法有不少区别,我想这也是它特有韵味的所在。”

  捧着自己亲手压制的茶砖,6岁的张庭菀十分开心。

  【反思·求突破】

  合作共赢让茶农受益

  六堡镇种茶产制历史已有1500年,近年来随着知名度的扩展,更是风生水起。然而,在这一红火的背后,六堡茶产业发展却遭遇无法忽视的问题:六堡茶产业的兴旺并没有使六堡茶原产地的茶农真正受益。

  曾经,家家户户炒茶制茶是六堡镇采茶季节的一道风景。然而,如今“百家茶百家味”却成了六堡茶发展的硬伤。各家各户所生产出的茶叶品质参差不齐,缺乏统一规范和标准,导致茶叶不得价甚至滞销,不少农户单靠种茶难以维持生计。

  同时,一位一直关注六堡茶发展的资深茶人提出了自己的担忧,六堡镇虽然是六堡茶的原产地,但由于原产地的六堡茶成本高,一些六堡茶加工企业望而却步,对外宣传称自家的茶园在六堡镇,但却不用六堡镇的茶叶原料制作六堡茶,这不仅影响了传统工艺六堡茶的销售,更严重打击茶农的种茶积极性。

  记者了解到,为了解除茶农的担忧,破解茶叶销售问题,如今六堡镇当地正改进“企业+农户”、“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把企业、合作社与茶农的发展捆绑在一起。企业、合作社既是茶叶销售商,也可以因地制宜地将没有经过规范培训且分散着的茶农组织起来,把先进经验和理念,先进技术和方法传授给茶农,提高茶农的市场竞争力。

  采茶之旅当天所参观的沁怡合作社,正是这一模式的探索者之一。该合作社于2011年成立,如今与共拥有500多亩茶园的70多户茶农签订了茶叶收购协议,按照市场价收购鲜茶叶,统一加工销售,并与南宁、深圳、北京等地的客户建立了固定的贸易关系,年销售额达百万。“我们与茶农签订了协议,就要对茶农负有责任和义务,茶农生产出来的茶叶,我们按质论价,非茶叶质量问题不拒收。如今与我们合作的茶农,有2亩茶园的一般年收入也有2万元。”谭爱云说。

  采茶之旅中,记者还看到,为了节省人力,提高效率,如今六堡镇的不少农户、合作社陆续购置了制茶机械,尝试半机械化制茶,沁怡合作社就是其中一家。“人工杀青一天只能完成约10斤的茶叶,使用杀青机,一天的杀青量就能达到500到1000斤,比人工快了10倍。同样 ,人工揉捻一天大概只有15斤的产出量,揉捻机一次就能揉40斤茶叶,二者的效率相差甚远。”谭爱云说,如今她只需聘请5名工人负责操控监制机器,就能满足合作社制茶的需要。同时,他们特意采用柴火加热,以保证在杀青、烘干过程中六堡茶特有的韵味。

  但也有六堡茶爱好者表示,六堡茶有着1500年的产制历史,其独特的品质是经过多年的经验摸索积累而成,如今采用人工与机械结合的模式制茶,尽管效率提高了不少,但是能否真正达到传统农家六堡茶的品质还有待探索。在品尝比较过多家半机械化制作的六堡茶后,有资深茶人建议,如今机械加热烘干出来的六堡茶与手工制作的六堡茶还是有一定差别。

  此外,目前在六堡镇的部分茶园,已经开始利用当地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结合多年的种茶制茶历史和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探索“文化卖茶”的路子,打造观光茶园旅游项目,让茶叶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茶叶品质上,还可通过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多方面拓展,增加茶叶附加值,带动茶农的经济收入。在沁怡茶园内,工人们也正赶制多个手工帐篷,。谭爱云表示,帐篷建成后,她将安装炉灶,届时,游客们可享受“观茶园、看工艺、做茶叶、品茶香、赏茶艺、购茶叶”的一条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