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溪三堡镇:“米粉专业村”迎来艳阳天

  过去,家庭式作坊一天只能生产100多斤米粉,现在,机械化生产一天可以生产1500多斤。日产从百斤到千斤的进步,从家庭作坊升级到现代化生产,让岑溪三堡镇车河“米粉专业村”的米粉产业打破产量低、销售范围窄的瓶颈,走上了规模化发展道路——

  金秋十月,秋高气爽,太阳还是那个太阳,不一样的是,收敛了夏日的焦灼,多了几分柔和,正是制作米粉的最好时节。

  走进岑溪三堡镇车河村,家家户户门前晾晒着一排排的米粉,一路铺开,与待收割的稻田连成一片。三堡镇车河村是“米粉专业村”,从最传统的家庭作坊式米粉加工户起步,时至今日,机械化生产的米粉厂崭露头角,传统手工工艺融入现代化生产手段,让“米粉专业村”的米粉产业打破产量低、销售范围窄的瓶颈,走上了规模化发展道路。

  传统工艺焕发生机

  早上5时许,晨雾未散,“米粉村”早已打破宁静,石磨运转的声音先后奏起。50岁的霍浩全站在石磨前,开始他一天的劳作。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还是人力推磨的年代,15岁的霍浩全跟随在父亲身后打下手。1982年,高中毕业的他凭着一手米粉手艺站稳脚跟,这一门手艺一直伴随他至今,霍浩全可以说是村子里制作米粉时间最久的村民之一。

  石磨慢慢地转动着,糯糯的米浆汩汩流下。在过去,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个石磨,那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是“米粉村”的共同回忆。“两指张开,顺利拉丝,说明米浆柔韧度适中。”霍浩全熟练舀起磨得恰到好处的米浆,大拇指和食指轻轻一搓开,手中的米浆犹如芝士拉丝般舒张,这是米浆最有柔韧度的时刻。适到好处的磨工,是保持米粉韧性有嚼头的关键。

  蒸熟是制作米粉的第二步。柴火已经烧旺了,灶台前,霍浩全一手控制直径1米的圆形簸箕,一手熟练舀米浆,随着他的左右摆动,米浆在簸箕上欢快跳动,刚刚好完全舒张,“一勺米浆重八两,刚刚好制作一张粉皮,厚薄适中。”

  坚持手工方式上粉皮,长年累月的积累,车河村的大部分米粉户和霍浩全一样,凭着经验很好控制每一张粉皮的分量和厚度。“这个过程,需要记住“快、匀、薄”三个口诀。”霍浩全说,动作慢了,米浆的水分就会渗过竹簸箕,米粉缺水分会影响质量;米浆铺得不均匀,米粉就会粗一段细一段的;至于厚薄,要以蒸好后米粉略微透光为好。

  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少数带动多数,米粉家庭加工作坊不断增多,农忙种稻谷,农闲制米粉,家庭式作坊的灵活性一直延续至今,村里的米粉加工户一度发展到110多户,因此得来“米粉村”的美誉。车河村种植有大片稻田,稻米口感温软甘糯,家家户户引用的是山泉水,清冽纯净,好米好水制作好米粉,这是三堡米粉在这里走出去的原因。

  车河村村支书林培伦介绍,今年,为了把“米粉村”的米粉产业做大做强,村里规划发展3家规模化生产的米粉加工产,以实现产量的提升。车河村作为三堡米粉的核心生产区,为了把车河米粉名号打响,村里注册了名为“双顺食品”的米粉品牌,让车河村生产的米粉都打上这个品牌,把“米粉村”的牌子擦亮。

  特色产业走向规模化

  为把三堡米粉产业做大,刘坚、卢海松等几个村民投资30万元,尝试走规模化、现代化生产。在车河村半山腰的一块空地上,他们相中了这里地势高,气候干燥,易于米粉生产晾晒,他们选择在这里设厂。

  两台米粉磨浆机,一台全自动上粉机床,实现了米浆磨制、蒸粉皮的全自动。虽然在生产设备上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但是,刘坚和卢海松选择保留三堡米粉最本质的传统工艺。“自动米粉磨浆机采用的是传统石磨作为基础磨盘,蒸粉皮则抛弃厂家原装配置的塑料接粉排,特意找人编织了一批尺寸符合自动传送机的竹排。”卢海松介绍。

  一张又一张的粉皮自全自动上粉机床传送而出,压缩了磨米浆、蒸粉皮的工序,村民们有更多的时间专注于米粉的晾晒。三堡米粉以柔韧耐煮、细滑可口的特点而闻名,晒米粉也是其中相当有讲究的一道。

  太阳底下,粉皮微微翘起,手指停留表面而不黏腻,此时,粉皮已经干燥了八成,在粉皮完全干燥前,村民们快速依次收起。由熟练工人将粉皮对折,放到切割机下切铡。切好的米粉,上面会再压制一层薄竹排,搁置到室内阴凉通风的地方。“两面以竹排压着,可以避免米粉弯曲变形,保持笔直形态。”

  两三天后,米粉定型了,工人们还需要第二次把米粉放到太阳底下晒。“室外暴晒——室内晾晒——室外暴晒,这三晒是非常讲究,可以实现米粉分阶段收缩,成就车河米粉柔韧耐煮的关键。”

  过去,家庭式作坊一天只能生产100多斤米粉,现在,机械化生产一天可以生产1500多斤。日产从百斤到千斤的进步,从家庭作坊升级到现代化生产,是近两年车河村米粉产业发展的一个方向。为了支持和鼓励米粉加工农户发展,三堡镇党委、政府还从技术、市场、销售等方面给予政策性扶持,动员有技术有能力的家庭作坊加工户扩大规模,扩大生产量,扩大宣传品牌宣传力,拓宽销售市场,使这一地方特色产业走向规模化,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