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楞乡:特色农业好风光

  盛夏时节,行走在右江区大楞乡的田间地头,一排排碧绿的葡萄园,一片片标准的田七大棚,一个个颇具规模的种养基地不时跃入眼帘……处处都充满了特色农业发展的蓬勃生机。

  近年来,大楞乡紧扣促农增收目标,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立足本乡辖区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覆盖面广、生态环境良好的实际,依托国家4A级景区大王岭原始森林公园,因地制宜强力推进规模化集约型现代种植、林下养殖及珍稀动物养殖等产业。如今,如火如荼的特色农业奏响了该乡农民增收致富歌。

  千亩田七舞起特色农业龙头

  走进大楞乡龙和村千亩田七基地红籽田七荫棚里,只见田七长势十分喜人,当地群众正在田七地里除草、施肥。旁边荫棚里子条种植的田七已进入抽薹开花期。

  该乡政府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13年8月,大楞乡响应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田七回家”工程的号召,示范先行,在龙和片区建立田七种植示范基地,通过能人带动,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开发模式,连片种植千亩田七,其中温矿村党支部书记伦文胜种植800亩,村民黄少坡种植面积200亩。千亩田七基地总投资达到5100万元,其中老板投资1600万元,个人筹资、贷款3500万元,按3年投产,种植田七每亩产值20万元计算,千亩连片建设基地总产值预计达1.7亿元,每亩利润约10~15万元,就田七(种植)这一项,可实现全乡农民人均增收约3000元左右,解决当地剩余劳动力800余人。

  据基地负责人伦文胜介绍,目前田七正处于田间管理期,田七长势良好,654亩子条种植的田七已进入抽薹开花期,281.1亩红籽播种的田七预计今年12月份即可上市出售。

  大楞乡气候湿润,土壤排水性良好,土层深厚,良好的自然环境使这里具备绝佳的发展特色生态农业的条件。该乡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扶持及技术跟踪等方式,全力推行中草药、食用菌等新兴种植产业,先后建成了金银花、铁皮石斛、食用菌、葡萄等多个现代种植示范基地;实施田七千亩连片种植示范基地,使全乡新兴种植产业逐步形成规模。其中龙和村铁皮石槲种植示范场投资60多万元,占地面积约2亩,现有10万多株铁皮石槲,年产值可达120多万元;引进百色市国艺农业开发公司投资建设葡萄园,总投资达500万元,面积约350亩,主要种植维多利亚、温克、夏黑、黑玫瑰等10余个优质品种。引进三宝农产品有限公司建设塘兵食用菌基地13亩,总投资140万元,该基地种有百色云耳和富硒云耳两个品种,预计今年可投产菌棒20万棒,收益可达170万元。发展龙卜、弄外金银花种植示范片30亩。

  特色养殖“钱景”广

  “能够搞娃娃鱼养殖,全靠这里的山林茂密,水没有污染。”走进该乡伦氏娃娃鱼养殖示范场,养殖场负责人伦文胜一边带我们参观他的养殖场,一边说道。带上手电筒进入盖得严严实实的养殖房内,伦文胜打开一个约5立方米的池子,里面黑压压的全是娃娃鱼,懒洋洋地一动不动如冬眠。“这个池子有40多条,这里130多个池子共有13000多条,价值上千万元。”伦文胜说道。

  在温矿生态竹鼠养殖场里,记者看到,水泥地板上,由瓷砖隔成一格格的鼠舍里,一只只长得像大老鼠的竹鼠胖乎乎、毛绒绒,憨态可掬,有的抱着一节竹子啃得正欢,发出沙沙的响声。养殖场负责人黄文胜告诉记者,目前,养殖场里有600多只竹鼠,年出栏商品鼠1000多只。

  娃娃鱼和竹鼠养殖是大楞乡特色养殖的缩影。近年来,该乡党委、政府抓住市场机遇,审时度势,立足乡情,积极培育特色产业,把特色养殖作为实现农民增收的突破口,全方位、多层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又为群众脱贫致富摸索出了一条稳定增收的新路子。目前,该乡利用良好的生态资源,在温矿—昔仁河道上游发展娃娃鱼养殖业、中游发展河鸭养殖业、下游发展河鱼养殖业,确保在保护生态环境不被污染的前提下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据悉,该乡突出打造生态养殖示范片区,新建了竹鼠养殖场、黄牛—蚯蚓—黄鳝(青蛙)生态循环养殖场、生态河鸭养殖场,扩大了娃娃鱼、孔雀、七彩山鸡等珍稀动物养殖示范基地规模,探索发展自主孵化鱼苗模式,目前放养的娃娃鱼达1.35万尾、孔雀120多羽、七彩山鸡300多羽;昔仁河道生态养鱼600亩;建成“大王岭生态立体养殖场”等规模以上猪、鸡、鸭、鹅、羊、牛养殖场近百个。

  八角低产改造焕发新活力

  八角生产是大楞乡的传统产业,也是农民增收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但由于缺乏技术和资金,如何提高八角产量,提高单产值,成为该乡党委、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近几年来,该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增加农民收入,将八角作为“一乡一品”产业重点打造,结合自然条件和土壤实际,从八角低产林改造和科学管护入手,积极引进科技促农增加收入。目前该乡共有八角林面积10万亩,主要分布在宝石、大楞、罗甫、龙和等区域。今年,大楞乡继续实施八角林低产改造,目前已累计完成龙和村龙卜屯、弄外村相屯、平慢村那料屯、大楞村巴怀屯、大楞村辣屯、温矿村荣树屯等八角林低产改造60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