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北板城镇:农机“突突” 农民省力

  又是一年春耕时。日前,记者走进板城镇竹山村委那垒村,在田间地头传来了“突—突—突”的机器声响,昔日赶牛拉犁的景象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十多台旋耕机、耕整机在一大片田野间来回穿梭。这里的农民大多选择农机从事农业生产。

  那垒村机耕代替赶牛拉犁,得益于钦州市伟旭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农业机械全程一体化。“合作社现有大、中、小型机具38台(套),工作人员六十多人,如今水稻生产实现了机耕、机种、机收、烘干全程一体化。”伟旭农机专业合作社社长韦伟忠说。

  土地托管托出新路子“韦银源流转农田80多亩,刘日德50亩,黄静50亩……”韦伟忠念道。

  据悉,伟忠专业合作社成员大多都通过“二次承包”流转土地,年租金为每亩300元或每亩200市斤晚造稻谷。

  像韦银源、刘日德等只是伟忠合作社采取土地托管其中一种方式——即是流转式托管。

  据韦伟忠介绍,合作社在不改变农户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农户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选择适应合作社推出的土地托管经营模式:一是流转式托管模式,就是将农民的土地,通过签订土地转包合同,转包给合作社,在土地承包权不变的情况下,合作社每年给租金;二是“五统一”托管模式,即统一机耕、统一供种、统一育秧、统一机插、统一收割;三是菜单式托管模式,合作社针对社员提供每亩机耕、收割低于市场价10—20元,肥料、种子、农药低于市场价10%的优惠价格,由社员自主选择服务项目并与合作社签订作业合同;四是5∶5分成托管模式,农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采取“七统一”管理模式,即统一机耕、统一施肥、统一供种、统一育秧、统一机插、统一管理、统一收割,所有投资由合作社负责,收获扣除成本按5∶5分成。

  多年来,农民处于传统的生产模式,土地一家一户一小块再加一点钱,是单家独户经营和生产模式,收入低、致富能力弱,辛辛苦苦一年仅能解决温饱,附加值很低。

  而今,合作社可将分散于农户手中的土地等有限的资源进行整合,壮大生产力量,走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农业发展之路。龙头企业扶出高产示范基地

  刘大叔是平吉镇古秀村委大排村甘蔗种植大户,2月12日上午,他早早来到“钦北区2013/2014年甘蔗春植现场会”演示现场,亲自驾驶甘蔗种植机,感受机械种植的高效率。

  记者翻开刚种下的蔗种,只见蔗种排放整齐,薄膜覆盖严密,效果不亚于人工操作。这种种植方式不但效率高,而且质量好,围观群众对此称赞不已。

  古秀村是平吉镇的主要生产蔗区之一,2014年该区以制糖企业、种植合作社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开展优质高产高糖糖料蔗示范基地建设试点,通过财政支持、政策鼓励等措施,引导社会资本进入蔗区开展现代化改造,加快推进糖料蔗经营规模化、种植良种化、生产机械化、水利现代化的“四化”,降低糖料蔗的生产成本,提高全区的糖料蔗单产、糖分和生产效益,促进蔗糖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年全区新扩种甘蔗种植任务面积23500亩,其中以平吉等6个镇优质高产高糖糖料蔗为试点种植甘蔗4200亩,在示范区力争平均亩产为8吨以上,蔗糖分达到14%以上。”钦北区委副书记李军满怀信心地说。

  农机代耕代种农民好省事

  清明有雨春苗壮。清明过后,水稻的秧苗长高了,小董镇多隆村的村民忙碌起来了。

  4月6日,在多隆村,机声隆隆,十来台大中型拖拉机、微型耕作机械在农机手的熟练操作下,穿梭在稻田之间,闹起了春种。

  班杰正是小董镇兴隆农机专业合作社成员,他驾驶东方红大型耕旋机耕田,见到记者来采访,他停下机器跟记者聊农事。“村里大多青壮年劳动外出,留在家里耕地的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咱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农忙期间代耕、代插,每亩大约是45元,解决农村劳力不足问题。”班正杰说。“不到两个小时,6亩田就给旋耕机耕好了”。板城镇竹山村委那垒村那垒村罗稿怀说,“请农机代耕只需200块钱,值了!”“采取机械化耕作,一亩农田除了成本年净收入大约900元。”韦伟忠给记者算了一下账。“从小董镇那学村到板城镇高龙村,这片农田辖15个建制行政村,农田总面积为10560多亩,这是钦北水稻高产区之一,我们将所有旋耕机和插秧机开展马力,农户随喊随到,保证不耽误春耕生产。”兴隆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陈启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