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村名片
亮表村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靖西县新靖镇,是一个以壮族为主的民族聚居村。2003年,经过反复试验和论证,亮表村被确定为靖西县烤烟生产基地。从单一的粮食生产到如今的烟稻轮作,经过10年的发展,亮表村村民既保留了“米缸子”,也鼓起了“钱袋子”。2012年,亮表村种植烤烟5195亩,收购烟叶11720.8担,上等烟比例53.7%,实现烟农收入1150.8万元。
尽管早已耳闻亮表村被誉为“广西烤烟生产第一村”,7月25日,当笔者来到这里时,还是惊讶于眼前看到的景色:站在村头,眺望田垌,一望无际的绿色稻田间,一条条笔直的水渠和烟路纵横交错,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好一派田园风光。
走进村子,一排排蓝顶白墙密集烤房群、一幢幢红瓦白墙小洋楼错落有致地掩映在绿荫间,烟水配套设施将清清的河水引到村头,载满烤烟的机动三轮车、拖拉机行进在宽阔的硬化路上……
“我们村大部分都是这样的楼房,全是种烟后盖的!”在村口,亮表村烟农农德军把笔者迎进他家里。
农德军的家是一座三层楼房,地面和墙裙都铺了瓷砖,家具电器一应俱全。“家里两个儿子在外地上大学,都是靠我们夫妻俩种烟的收入供着。”刚一落座,农德军便打开了话匣子,“我们2003年开始种烟,差不多每年都种20亩左右,一年收入5万多,家里大小支出基本都是靠种烟赚的钱。今年烟叶烤得也不错,估计能多赚点!房子是2007年建的,花了11万……”说着,这个朴实的壮族汉子憨憨地笑了。
“除了除草、打顶抹芽,现在种烟基本都机械化了,省了不少人力。去年,村里还成立了烟农专业合作社,育苗、机耕啥的有专业化服务队,家里夫妻两人就能忙过来。”坐在一旁的烟农岑勇忠告诉笔者,去年他种了40亩烤烟,收入十多万元。
“村里一共867户人家,差不多有一半在种烟,种20亩以上的就有136户。我们村种烟还带动了两个邻村,2009年,几个村的烟田连成一片,成为湖北中烟“黄鹤楼”新靖特色烟基地单元。种完烟,再种水稻,烟稻轮作,村民口袋里的钱多了,粮仓里的粮食也没少!”亮表村村支书卢文远高兴地说。
近几年来,靖西县烟草部门紧抓建设国家级烟叶标准示范县的机遇,按照“两头工场化、中间机械化、分工专业化、工作职业化”的思路,实行烟稻轮作,连片种植烤烟,整县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
“耕田整地有‘铁牛’,
多栽几亩不用愁。
烟水工程全配套,
浇水灌溉有自流。
育苗烘烤工场化,
育苗烤烟好自由。”
正如烟农自编山歌里唱的,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让亮表村的烟农们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你看,这里天还是那片天,地还是那片地,人还是那些人,仅仅10年间,面貌却大不一样了!家家户户建起了楼房,手上也有了余钱,生活幸福着哩!”卢文远满足地说。
现代化的育苗工场为烟农提供专业化的育苗服务。
“今年的烟叶长势不错,一定要好好烘烤,争取卖个好价钱!”烟农陆鸿德笑得合不拢嘴。
烟农陆永斌开着自家的拖拉机行进在当地烟草部门帮助修建的硬化路上,前往烟站交烟。
“你看,用快速笼式烟夹烤烟就是方便!”烟农陆胜利展示着他刚出炉的烤烟。目前,由广西烟草商业系统自主研发的快速笼式烟夹已在广西烟区得到普遍推广。
这条由当地烟草公司2009年修建的水渠,长达2121米,可用于亮表村大部分农田的田间灌溉。图为村民在查看水渠水量,准备灌溉稻田。
风景如画的亮表村。
正值烟叶烘烤、收购关键期,现代化的烘烤工场成为提高烟叶品质的重要保证。
“现在实行散叶收购了,不用扎把,省事!”烟农黄姆芳(右一)一家正对即将交售的烟叶进行初分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