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户128人,人均水田0.6亩,山地32亩。去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近200万元,人均纯收入1.56万元。
金秀瑶族自治县长垌乡道江村屯西屯,在海拔1000多米的高寒山上,书写了一段让人为之惊叹的财富传奇。
霄壤之别,偏远山村华丽转身
3月底,记者走访屯西屯。只见一个美若仙境的小山村镶嵌在罗汉山上,瑶族风情的二层小楼依山而建,行走其间仿佛置身世外桃源。
一番寻访,记者了解到:截至去年年底,该屯32户竟然有31户新建了砖混楼房,17户用上太阳能热水器,彩电入户率100%,2户购买了大卡车,5户购买了五菱面包车,家家拥有摩托车。
说起建房经历,屯支部书记冯文荣如数家珍。村民赵进先于1992年最早建起平顶房;2006年,全屯有半数群众建起平顶房。2008年到去年,在赵成任、冯文荣、赵德龙等党员和村干的带领下,全村基本住上别墅似的新房。
更难得的是,自来宾市实施“三求”文化惠农工程以来,在上级政府支持和全体村民努力下,村内巷道全部硬化,新建篮球场、舞台、观水池、公厕和垃圾池。中午时分,村口篮球场上,只见几个小伙子正在打篮球,不少男女老少围观,不时发出阵阵喝彩,其乐融融,整个屯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
然而,将时光回溯10年,屯西屯完全是另一番模样。
“32户农民基本只能自给自足,只有一条蜿蜒泥路可以下山,长期以来,全屯人的生活生产必需品全靠马驮肩挑上山。”冯文荣感慨,屯西人虽艰苦劳作,却只能为温饱而奔波。
天道酬勤,种姜“马拉松”收获财富
山区贫困村,如何脱贫致富?人均32亩山地,种啥能赚钱呢?
几代屯西人不停地摸索,直到1997年,赵成任、冯文荣等党员认真分析本屯的土地资源优势,把握市场导向,抢抓机遇,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种姜脱贫“马拉松”之路。
2000年,生姜价格忽然涨到4元一公斤,群众种姜的热情高涨,种姜迅速成为该屯的支柱产业。然而,在2003年,生姜市场行情急转直下,农民面临亏损的危险。时任屯长的冯文荣率村里精干力量四处联系销路,确保当年种姜不亏本且有微利。
然而,在生姜种植过程中,屯西人无不为道路不通影响销售而烦恼。
要致富先修路。屯西人自力更生,不等不靠,从2003年开始,就奋战在村门口至金罗公路(金秀-罗香乡)那条蜿蜒不平的山路上。为开通一条沙石路,他们召开户主大会,分路到户,农闲时节,群众主动到自己负责的路段施工。历时4年,到2007年,一条宽4米、长1.8公里的沙石公路竣工投入使用。
2010年,该屯被列为金秀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开始将沙石公路改为水泥公路的铺设,组织群众共备毛石1400立方米、投工1880个。
随着泥路到沙石路再到水泥路的变迁,屯西人的致富门路也越来越通畅。在屯西的村务公开栏上,记者看见如下目标:2011年,生姜种植2000公斤/人,该项人均收入突破1万元,八角、甜茶等项目人均收入近2000元。
一条路近10年的变迁,折射了屯西人自力更生的精神。而长达13年的种姜马拉松,体现了屯西人勤劳坚韧的个性。天道酬勤,屯西人演绎了令人艳羡的财富传奇。
自我超越,现代文明破解“瓶颈”
目前,屯西人的物质生活无疑是幸福的,然而,难以掩盖其美中不足。
“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将是全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冯文荣告诉记者,截至目前,该屯只培养了一名大学生,现在南宁供职,在家的村民最高学历是初中毕业。另外,大多数青年安于当前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愿意走出大山到外界闯荡,信息比较闭塞。目前,只有一人外出务工。
冯文荣经常外出跑市场,思维开阔,忧虑也随之增多。他希望村里生产的生姜、八角、甜茶等产品科技种植水平进一步提高,产品销售能够直接与加工企业对接。
意识到这些问题后,屯西人正在寻求自我超越之道——将眼光瞄准山外,主动拥抱现代文明,破解发展“瓶颈”。
去年初,冯文荣就向县、乡政府寻求支持,定期给村民开设各类培训班,提高科技水平。县乡两级政府十分重视,去年除定期开展种养方面的培训外,还组织村民参加县乡组织的相关培训,全屯人均接受培训超过2次。
为扩大视野,屯西屯今年将铺设光缆,让村民能够在家里上网。这个项目正在实行,预计上半年可以完工。
“到时候,小山村的村民将与山外大世界实现信息共享。”冯文荣希望,屯西人用现代文明续写一个小山村的财富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