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州县八角乡:爱心雨露滋润"留守花朵"

    八角乡,一个距离龙州县城几十公里的小乡,这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以种植八角而得名。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八角乡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留守儿童问题在该乡逐渐凸显。

    为此,2010年6月,在八角乡党委、政府的组织下,八角乡党团关爱留守儿童服务队(以下简称“服务队”)成立。半年来,这支服务队以无私的奉献和关爱,呵护着“留守花朵”们成长。

    近日,记者走进龙州县八角乡,深切的感受了服务队为留守儿童们付出的爱心和汗水。

    用真诚感化留守儿童心灵

    八角乡四平完小面积不大,但整个校园很整洁。副校长岑碧中告诉记者,学校有313名学生,其中105名属于留守儿童。由于缺少亲情,缺失家庭教育,或者农活、家务增多,一些留守儿童出现了厌学、行为偏差等现象。

    留守儿童黄小小(化名)便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在操场上,记者见到了已经上六年级的黄小小。这个看起来很聪明的孩子在记者经过一番接触后才发现他性格的腼腆和孤僻。

    “他曾经有一个星期没来上学,把我们都急坏了。”身为服务队队员的岑碧中告诉记者,当时他们还以为黄小小出什么事了,去他家时才发现他在家好好的。

    “不想上学。都在家睡觉。”在记者多次询问和鼓励下,一直低着头的黄小小才这样简短地对记者说起他一个星期不去上学的原因。他告诉记者,他的父母都在广东打工,家里大人就只有爷爷。

    “现在黄小小没有出现逃学的情况,学习成绩也比以前好了许多。”岑碧中告诉记者,面对黄小小厌学的情况,服务队多次进行家访,并多次找他谈心,专门辅导他功课,使黄小小慢慢地消除了厌学的情绪。

    在接触中,黄小小告诉记者,服务队的老师们对他很关心,在过节时还给他送文具、书本,让他感觉到了温暖,打算要好好学习。

    同样身为服务队队员的四平完小老师许培周告诉记者,在他们学校的留守儿童中,男生出现行为偏差的情况很多。为此,学校除了一些老教师外,其余教师全部参加了服务队。作为队员的教师们对留守儿童学生采取“一帮一”或者“一帮多”的形式,一旦发现孩子们的行为举止、思想心理出现偏差,便及时给予关怀和纠正,平时给他们做一些心理辅导,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为留守儿童家庭排忧解难

    在八角乡,很多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所以留守儿童做的农活、家务活增多,学习成绩下降,逃学辍学的情况偶有发生。为此,服务队把单纯关注留守儿童本身扩大到了关注留守儿童家庭上,在农忙时组织服务队队员们深入留守儿童家庭帮助做农活。

    “去年甘蔗田间管理时,我们组织乡里的干部职工到留守儿童家里帮助他们剥甘蔗叶,虽然比较累,但是觉得很值得。”身为服务队副队长的乡团委负责人农美霞告诉记者。他们已经组织了10多次这样的活动。通过这样的帮助,不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留守儿童家庭农活紧张状况,还对留守儿童起到了教育作用,让他们树立了热爱劳动、团结互助的观念,避免了一些不好习惯的形成。

    八角乡底埂屯村民赵芝芬家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儿童家庭,已经60多岁的赵大爷需要照看4个留守孩子。

    “我宁愿看一群牛也不愿意看这群小孩,小的还好管,大的就难管了,常常跑去上网、钓鱼什么的,管都管不过来。”赵大爷对记者说。他告诉记者,他现在看管的这4个孩子中有自己的孙子、外孙、外侄孙,他们的父母都外出打工了,这群孩子让他很揪心。

    “现在好了,服务队帮了我很多忙,让我省心了不少。”赵芝芬告诉记者,他上三年级的外孙以前很贪玩,经常背着他去街上的游戏厅玩游戏,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常常考试不及格,现在在服务队队员的耐心教育与帮助下,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样贪玩,考试也及格了。

    让关爱行动更到位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进一步深入推进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为他们茁壮成长提供一个健康环境,服务队已经制定了更长远的关爱计划。

    服务队副队长农美霞告诉记者,当前他们已经制定了2011年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方案,成立以乡党委书记、乡长等乡领导组成的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领导;积极争取把包括村官、大学生志愿者、青年教师、民警、团干部等优秀中青年吸入到服务队中来,扩大互助帮扶结对数;建立并完善留守儿童成长档案,根据每一位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关爱方案,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我们已经在7个行政村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地方建立了7个‘青少年之家’,作为农村儿童的村级活动阵地,以各包村工作组为服务队的基础,利用工作组常下村、常入户的特点和优势进行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同时计划在学校开展更多的文娱、心理辅导等活动,帮助留守儿童形成自尊、自强的健全人格和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农美霞告诉记者,他们正在积极创新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方式方法,争取通过村屯、学校、乡镇等多资源、多途径对留守儿童进行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