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昌农民奏响“荒山经济”乐章

荒山变花果山 农民收入连翻番

   人勤地生宝,丰收有希望。在荔浦县东昌镇近十公里国道两旁的山坡上,月柿林、杨梅林、李子等经济林随眼可及。果香季节一到,果贩和游客蜂涌而至,或订单批购,或树前零售,慕名而来的各地游客索性登上“花果山”一品为快,尽享“农家乐”。而今,勤劳的东昌人因地制宜,大胆向荒山要经济,已打造出一派山上果树成林,山下楼房成群的新村景象,农民收入节节高,发展前景步步新,有力地助推了新农村建设发展步伐。

    万亩荒山添新绿

    东昌镇位于荔浦县东面,群山环绕,交通便利。早在10年前,勤劳精明的东昌镇人就开始瞄准了沿路的荒坡,不少农民曾垦荒种上八角、笋竹和一些低产经济林木,但因产出缓慢和产量低、市场价格不好,而曾一度打击了群众种植的积极性。进入90年代,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广泛深入,再一次给东昌群众带来了新的希望。很快,全镇垦荒造经济林面积达到3万多亩,还重点形成了以东阳杨梅、龙田月柿、寺村胆李子等一村一品示范带。实现了荒坡退耕还林和农民收入的双丰收。

    荒山种出“摇钱树”

    在东昌镇最耀人眼球的荒坡产业要数杨梅了。经过当地农民近10年精心培植,品质上乘的孙前和东魁杨梅,可让不少农民足足赚了一把,成为当地农民一致公认的“摇钱树”。

    据当地农民介绍,2000年,东阳村扒齿屯村民刘光先不满足当时荒地的产出效率,便想方设法另辟蹊径,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与弟弟一同前往浙江考察杨梅项目,兄弟二人抱着试一试的想法,购回孙前杨梅果苗500株,种到自己家的山地里。意想不到的是,2003年,种下的500棵孙前杨梅树就开始挂果,结出来的杨梅果实以个头大、色泽佳、味道鲜,耐运输的绝对优势,当年收入就突破2万元。

    一石击起千重浪。刘光先吃第一口螃蟹便尝出了味道,村民及时“跟风”,不到5年,全镇杨梅种植面积迅速增加到2000亩,仅在刘光先所在的东阳村扒齿屯种植面积就不低于1000亩,杨梅种植成了当地农民的拳头产业。为了提升杨梅品质,当地农民还采用“三避技术”,结合推广使用杀虫灯、黄板等无公害管理方法。每到杨梅成熟季节,便有许多县内外果商贩慕名而来抢购,价格均保持在16至20元/公斤以上,鲜梅远销广东、成都和福建,市场供不应求。近年,仅杨梅一项就能给该镇人均收入增加200元。

    拳头产业拉长经济链

    如今,精明的东昌农民充分以杨梅为媒,还办起了农家乐旅游。梅熟季节一到,农民便打起小广告,办上一个开园仪式,便会招来许多游客前来“尝鲜”,游客还可深入果园大饱口福,别有一番情趣。游完“花果山”,山下农家“土鸡饭”相待,还真让游客留连往返,回味无穷。

    果俏销则苗俏销,尝到甜头的东昌农民掌握到这一市场规律,许多果农办起了杨梅苗圃,嫁接出的近百万杨梅小苗成为春季市场的“抢手货”,果苗畅销海南、梧州等多个南方地区。

    东昌镇“荒山经济”成为农民收入项目中的一枝独秀,给新农村建设增添了十足的底气。致富起来的农民积极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上来,“杨梅别墅”、“月柿楼”拔地而起,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一些种梅先富的村民还开上了小汽车。

    2009年,该镇新农村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有1个市级新农村试点、3个文明卫生村通过验收,10条村屯道路硬化和26个村屯规划任务全面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