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下访”者有所得


 眼下,在个别地方,干部“下访”情况如何,一般不做考核,几乎与待遇、升迁关系不大。这就造成了一些干部蹲在机关、部门,靠打电话、听汇报、看材料开展工作。由于掌握不了第一手材料,摸不透基层的实情,就容易出现失误,这也是近年来个别地方群众“上访”不断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很有必要制订与之相适应的、行之有效的“下访”导向机制,要让“下访”者有所得。

  一是思想上得到提高。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不是人家或上级硬要你“下访”,而是工作的性质需要你“下访”。我们所做的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的,需要服务的对象和要解决的问题都在基层。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随时会出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要解决处理好,就必须深入到群众中,集群众的智慧,用群众的力量,才能让人民群众满意。“下访”多了,社情民意摸得准,胸中才有数,工作的目标才清晰。应该时刻明白,新的形势下,不“下访”就发现不了问题。更解决不了问题,工作就没有成效。

  二是工作上得到收获。干的工作重点在群众,“下访”是解决基层问题的“金钥匙”。据报载,江苏省铜山县实行“三三制”,一年中干部1/3的时间在机关,熟悉、掌握政策,做好上级安排的工作,并上情下达,下情上达;1/3的时间下基层,进村入户搞调研,做个案剖析、专题研究,并写出一定分量的调研报告;1/3的时间学习、充实、提高,掌握新本领,运用新方法,迎接新挑战。事实说明,只要下去,就有所得、所获,就会增强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建立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这几年涌现出来的受人民群众尊敬的好干部,如牛玉儒等,没有一个不是心中装着群众、乐于“下访”与群众打成一片的。

  三是待遇上得以体现。机关的出差费不能平均,对“下访”多的干部在经济补助上应有所倾斜。评选先进,要看他一年中下基层多少天。提拔重用,不妨到其蹲点的地方了解一下,重点听一听当地群众的意见。对不愿“下访”,和群众没有感情的干部,提拔时要打个问号。

  干部常“下访”,不仅对做好党的工作有益处,对人民群众是好事,就是对干部自身来说,也是难得的实践、锻炼、提高的机会。如果我们的干部能够切实体会到这一点,“下访”也就逐步成为工作中的平常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