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生态文明就没有真正的小康


访靖鸣(广西师范学院教授)

 十七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之一,鼓舞人心,意义重大。

  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文明的主体是人,体现为改造自然和反省自身。到目前为止,人类文明已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约在石器时代。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在这阶段,大量废水废气超量原始排放,黑烟滚滚、污水横流,因此也有人称之为“黑色文明”。

  生态文明是一种社会文明形态,是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基础上的全方位的社会文明,同时又是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高级社会新阶段的社会文明。它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当前,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且分布很不平衡,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的矛盾十分突出,已构成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有资料显示,在过去20多年里,中国GDP年均增长9.5%,这其中,至少有18%是靠资源和环境的“透支”来实现的。.

  这些迹象表明,对于中国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而言,如果不振聋发聩地叫响“生态文明”这一口号,唤醒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如果不在产业发展、经济增长、改变消费模式的进程中,尽最大可能、积极主动地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如果不认真反思人与自然关系中环境污染的代价,不在体制上进行变革,而是等到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之后再来治理,必然会使“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容纳、社会难以承受、发展难以持续”。

  我们要深刻领会“生态文明”的政治内涵,彻底实现执政理念的根本性转变。在战略上,把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并列;在实践上,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硬指标;在考核中,不再只关心GDP,而是主要看当地经济发展效率、质量和区域生态质量改善情况,看能源资源消耗的下降速度,看环境污染治理和清洁生产水平是否达标……

  只有真正树立生态文明观,实行生态环境“一票否决”制度,我们的天才会更蓝,水才会更清,山才会更绿,城市才会更美,真正的小康生活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