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在贺州新农村发生


    1800元,3000元,5000元,这是富川瑶族自治县葛坡镇白牛村2002年、2005年和2006年的人均纯收入。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只有80户人家的白牛村实现了“三级跳”,在贺州市创造了一种奇迹,而这种奇迹,如今在贺州大地已是遍地开花。

    典型带动建新农村

    白牛村是2006年3月被贺州市确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30个试点村之一,它的经验是名扬全广西的“猪—沼—果—鱼”生态、立体种养模式,这种模式又被称之为“白牛模式”。

    11年前,白牛村成立了白牛水果技术协会,重新回收承包户的土地,采取“集体统一开发,分户承包管理,小组协调生产”的合作经营方式,用活土地,实行规模种植并产生了“规模效益”。截至2006年底,该村有水果面积2170亩,其中优质脐橙1657亩,当年全村水果产量达150万公斤,产值400万元。

    规模种果让白牛村找到了生财之道,多业并举则让白牛村的致富道路越走越宽广。有了“规模效益”后,白牛村又开始搞“猪—沼—果”、 “猪—鸭—鱼”的立体养殖方式,并很快使该村形成以沼气池建设为纽带、以名优水果脐橙种植和瘦肉型猪、鸭、鱼养殖为主的生态、立体种养特色农业。

    如今白牛村的80户农户,已经拥有86辆摩托车和73辆手扶拖拉机;水泥路连家进户,村民住宅是小洋楼,全村中小学生入学率和沼气入户率均达100%。

    典型出来了,贺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信心更足了。

    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时,我市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产业结构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种植业在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基础上,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大幅度增加,养殖业占大农业的比重不断上升,水产畜牧业产值占大农业的比重逐年增加,优质农产品的比重提高,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物质基础。截至2006年底,全市蔬菜基地面积近100万亩,马蹄基地面积8.5万亩,茶叶基地面积8.1万亩,烟叶基地面积11.06万亩,红瓜子基地面积6.5万亩,水果基地面积65.07万亩,瘦肉型猪基地年出栏瘦肉猪达到148.8万头。

    于是,贺州遍地兴起了建设新农村的热潮。钟山邓村以椪柑生产为主导产业,昭平西坪村以市场带动为发展经济载体,八步五协村以发展无公害蔬菜和“农家乐”旅游为主导产业,昭平合水屯以茶叶种植、茶叶加工为主导……如火如荼地开展新农村建设,促进了生产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新村遍开文明花

    每到农闲时节,富川瑶族自治县莲山镇的小康文艺宣传队都将自编自演的山歌、舞蹈奉献给村民群众。虽然一路演下来很辛苦,但山歌手们都很兴奋:“我们的节目,展现了新时期农民的风采,展现了农村的新风尚,乡亲们都爱看!”其实,像这样的文艺宣传队,不只在莲山镇有,在贺州市的许多地方都有。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贺州市各种各类的文艺队有两三百支,既有政府组织的,也有农民自发组成的,他们给农民带来了丰盛的文艺大餐。

    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后,我市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完善娱乐设施,积极为群众开辟文化活动场所,搭建起以市、县文化馆为龙头,以乡文化站、村文化室为基础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根据农民群众的不同精神文化需求,提供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使先进文化扎根农村阵地。富川瑶族自治县的竹稍村和田厂村新建装修了含党员电教室、图书室、计生服务室等多功能的村委办公楼,建起了科技书屋和图书阅览室,村里购买和订阅科学种养等方面的报刊和书籍,供村民阅读,学习技术。如今,劳作一天的村民吃过晚餐后,改变过去打扑克、摸麻将消磨时光的习惯,三三两两邀伴到村图书馆读书看报,村民看书阅报蔚然成风。目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共建成综合体育娱乐活动场所25个,新建成10个图书馆、广播电视入户1972户、电话入户365户,宽带进村26户。为建立长效机制,贺州市不断提高群众的思想素质,引导群众走文明建村之路,在村中成立计生协会、村民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制定各种村规民约,由村民选举产生村民理财小组,参与村务管理,增强了“村务公开”的透明度,进一步规范了农村管理的民主化。
 
    让弱势群体得到温暖

    “一张崭新的桌子上,摆着一台25英寸的彩色电视机,五保老人在专心看电视。”这一幕,每天都出现在钟山县清池五保村里。

    如今,贺州市有1.5万五保老人享受着五保村建设的成果。

    贺州市把兴建五保村、对五保老人实行集中供养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部分。目前,全市已全部完成了规划建设的700余个五保村,集中安置五保户1.5万多人,在全广西第一个实现了五保村建设目标。

    五保村建好后,贺州市又积极探索出一条“家庭化供养、多元化社会保障、制度化自我管理、社会化持续发展”的路子,让全市五保老人真正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八步区马蜂五保村就研制了一套由政府、村委会、入住老人三方采取协议管理的机制进行管理的办法:政府负责落实财政供养五保老人的基本生活费和民政的救济金,充分发挥社会各界人士和相关部门的作用,积极开展关爱五保老人活动,由卫生部门定期对五保村老人进行保健咨询和身体健康检查。

    如果说五保村建设是让五保老人充分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的话,那残疾人危房改造则让残疾人这一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从风餐露宿走向安居乐业。贺州市采取“争取上级部门补助一点,地方财政解决一点,部门包村帮扶解决一点,向社会募捐一点,群众投工投劳投料解决一点”的办法筹措资金。市财政规定,危房改造户完成改造后每户奖励1000元,县(区)财政补助2000至3000元,各级政府都将危房改造资金列入政府年度预算,不足部分除了向上级有关部门请求补助外,还采取向社会各界募捐、发动干部、群众义务投工投劳的办法来解决。目前,全市已完成1000多户残疾人危房改造任务,大大夯实了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千名干部驻村指导新农村建设

    从2007年3月12日开始,贺州市抽调1500多名机关干部进驻全市700多个行政村,指导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指导员驻村的任务,主要是帮助村里理清发展思路,帮助农民解决存在问题。为此,贺州市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方针政策的宣传员、经济发展的服务员、社情民意的调研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基层组织建设的督导员”的作用,切实加强对驻村指导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指导员管理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驻得下、安得稳、出成效”,是许多村民对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的评价。各指导员入村后,认真摸清所驻村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基本情况、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摸清农民的实际需求和想法,制定详细工作规划,抓好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指导,积极引进农业产业项目,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认真开展农村综治调解,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并因地制宜为群众办实事。

    据统计,截至2007年8月底,贺州市驻村指导员共为民办好事实事近万件,解决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2000多个,受到广大群众普遍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