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翻晒板鸭。
经过包装的板鸭携带更方便了。
趁着这几天天气晴好,临桂县会仙镇旧村的板鸭制作大户白先立加快了自家新楼房的建房进度,为了扩大制作板鸭场地,今年一开年,白先立就在村口开始建一栋三层的小楼房。去年他总共制作销售了17000多只板鸭,除去成本,收入近4万多元,而且去年制作的板鸭还供不应求,所以在过年时,白先立就下定决心要再建一栋楼房,今年要扩大板鸭制作规模,争取能达3万只以上。而村里的群众,家家户户也都像白先立一样都在兴冲冲都核算着去年卖板鸭的收入和考虑着今年的生产打算。据村民介绍说,去年全村共制作销售板鸭7万多只,收入20多万元,旧村板鸭不但“飞”进寻常百姓家,也“飞”到城市的超市,制作板鸭,让这个小小的村庄成为远近闻名的专业村和富裕村。
传统小吃做大成为市场紧俏品
制作板鸭在旧村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一直都是村里家家过年都要制作的传统风昧小吃。全村44户人家,每到过年时节,家家都会做板鸭。但当时大部份人家都只是把制作板鸭当作过年的传统腊制品,除了自家消费外,偶有剩余,也仅仅是作为馈赠亲友的时令赠品,只有很少的几户村民把自家的板鸭拿到市场上去卖。当时村民都是把板鸭拿到桂林市或柳州市卖,一年的销售量不过几百只,数量很少。作为传统风味小吃,旧村制作的板鸭却非常纯正清香,当地群众很喜欢吃,因为旧村群众在制作板鸭时,除了用料讲究外,还有着一整套独特的制作手法。制作板鸭的原料鸭,全部都是选用稻谷喂养至少一年以上的老鸭,这样的鸭子肌肉结实细密,晾晒时不易变形,而且肉质也好。然后把宰杀好的鸭子用传统秘方进行腌制、上板和整形等几十道工序,最后在自然环境中晾晒、风干,当地周边村庄的群众每到过年时节都爱到旧村买几只板鸭作为年货,于是旧村板鸭在当地声名鹊起。
看到很多人都爱到村里还买板鸭,一部份头脑灵活的旧村人开始有意识地大批量制作板鸭,专门在春节期间作为年货销售。随着市场的慢慢拓展,村民白先发、白先立逐渐脱颖而出,成为村里两个年销售上万只板鸭的制作销售大户。白先发介绍说,随着市场观念的深入人心和旧村板鸭名声渐大,旧村板鸭的制销售量也是一年比一年多。就拿自己来说,他的销售量也是如芝麻开花般节节高,最初他每年只是制作几百只板鸭, 1996年他第一次制作了5000只板鸭,没想到销量很好,还没到春节就没有货了,1997年,他马上加量生产了8000只,还是脱销。去年他制作销售了2万多只,全部卖完后还接到了很多购买板鸭的电话,又是不够卖。村里其他人家的情况也差不多,去年全村共制作销售板鸭7万多只。
村民建起幢幢“板鸭楼”
作为传统小吃,当时村里人只是腌制销售整只鸭身,对于鸭脚、鸭肾等边角料都是直接拿到市场上论斤卖,每只板鸭所得利润很少。1991年,村里一个在饭店当厨师的年轻人偶然听到客人说起如果将鸭脚腊起来肯定也好吃。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年轻人过年回家时专门跟村里人说起这事,旧村人心中顿时一喜,他们把牛肉、鸭肝或鸭肾做馅,放入鸭脚掌心,最后用鸭肠将鸭爪包好腌好,两个一串做成鸭脚包。意想不到的是,这样腌制出来的鸭脚包不但保留有板鸭的清香,又有点像牛肉巴的韧劲,成为人们下酒的绝好佐料。人们在买板鸭时,总要顺手买点鸭脚包。在这个基础上,旧村人后来又开发了腊鸭翅膀、腊鸭下巴、腊胸脯肉,品种渐渐多起来。而这样一来,原来每制作一只板鸭剩下的边角脚料论斤卖,大概只值一元钱,而现在却能卖到了4元左右。这样,不但旧村板鸭的品种丰富了,每只板鸭的附加值也高了。
通过制作板鸭,旧村人逐步走上了富裕,去年该村的人均年收入达5100多元,全村一半多人家都建了新房子,一幢幢崭新的“板鸭楼”成为耀眼的亮点。富裕起来的旧村人,在村民小组长的组织下,出钱出力,投工投劳,一心一意搞好村庄建设。首先对全村的巷道进行了硬化,制定了保洁清扫制度,使村里的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有明显变化。村里还开通了“村村通”有线电视,村里人的上进心更强了,更加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全村没有一个初中生辍学,现在全村有20多个大中专毕业生,去年白先发的小女儿还考上区重点大学,成为全村第一个本科生。
分散经营成为制约做大瓶颈
“现在旧村板鸭的销售虽然非常乐观,但如果要进一步做大,还不是那么容易。”作为村里制作板鸭的领军人物,白先发并没有盲目乐观。他说,制约旧村板鸭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最大瓶颈就是村民的零散经营和单打独斗。旧村虽然是个板鸭专业村,但全村也只是一半的人家做板鸭,而且也只有2、3个人能够每年制作销售1万只以上,大部份群众还只是每年仅能够制作销售1千多只,甚至几百只,发展很不平衡。去年全村的板鸭销售虽然达到了7万多只,大部份村民制作的板鸭都算是畅销的,但也还有少数几户人家出现了滞销的现象。特别是到了销售后期,那些销售状况不好的板鸭制作户压价就比较厉害,极易形成同行恶性竞争的局面。为了让分散经营的旧村板鸭形成合力,白先发他们几个销售大户和村干也曾考虑过统一板鸭的制作和销售,组建一个板鸭协会,但不成功。白先发说,组不成协会,并不是说村民不团结,而是因为制作板鸭的独特性。板鸭属于腊制品,制作销售期很短,一般从每年的农历9月中旬开始,到春节也只有2个月多点时间,而且对天气的要求很高。旧村板鸭口味好,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是自然风干的,这就要求在晾晒板鸭时非常细心,天气不好时,不但要勤翻动,还要时刻注意观察板鸭肉质颜色的变化。而最难的就是这些都不能形成统一的制作生产标准,很大程度是靠经验,所以就很难把村民统一起来。完全凭经验的作坊式生产,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板鸭的销售量,对于这一点,村里的另一个板鸭制作销售大户白先立有着切肤之痛,“我去年总共制作销售板鸭17000多只,其实还是有机会做更多的。去年有个客商一次就给我下过5000只的订单,但我不敢接,怕做不出。”确实,由于制作销售期短,对自然环境依赖性大,每年都让很多村民不敢做太多,都只是边做边看,所以规模总上不去,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
单家独户式的作坊式生产带来的另一个弊端就是村民的销售方式比较单一,重复生产多,市场占有率少。已做了几十年板鸭的白崇善老人说,旧村板鸭的销售基本靠口碑相传,都是靠老顾客,难以拓展新市场。 他50年前就是挑着板鸭到桂林市的大饭店一个一个去卖的,然后通过饭店之间的口碑相传而拓开市场。到现在,很多村民还是沿用这个销售手段,旧村板鸭70%的销售量还是靠桂林市很多饭店的订单和单位的团购。“旧村板鸭销售规模上不去,就是不能像其它普通商品一样进入超市。”白先发说。旧村板鸭不能进入更远的市场和更方便进入普通市民餐桌的一个结症就是因为没有商标和保鲜技术跟不上。为了能让旧村板鸭打入超市销售,白先发从2003年就开始考虑商标问题,但由于专业知识缺乏,再加上其它原因,第一次,他的商标没能注册成功。一直到了去年年底,他提出的商标申请才得到国家商标总局受理的答复,在他成功经验带动下,村里的另外几个生产大户也正在考虑申请商标。
“旧村板鸭是送礼佳品,但由于保鲜技术跟不上,基本没有任何包装,所以既不好看又不好拿。以前很多客户提出要有包装的旧村板鸭,当时真是愁死了。”白先发说。2005年,白先发在村里第一个花3万多元买回真空包装设备。为了检验包装效果,他在2006年1月17日真空包装了几个板鸭样品,分别在3月份、5月份、8月份拆开食用,最后一个8月15日食用时,板鸭味道还是不变。他保守地说,按他的手艺,真空包装的板鸭存放3~5个月应该没问题。接着他又印制了包装盒,虽然有点土,却总算迈出了第一步。“今年,我的包装肯定会更漂亮,而且将会有我的独立商标,销量一定会有更大增长。”说到今年的板鸭生产,白先发充满信心的说。
(供稿:临桂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