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立县,绿色产业富民

——巴马发展特色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生态经济立县,绿色产业富民

                                                                                      ——巴马发展特色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尊天重地、敬物爱人。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巴马是上天遗落人间的一块净土,世界长寿之乡,中国人瑞圣地。自然资源丰富独特,巴马牢固树立“越是贫困地区越要坚持高质量发展,越是贫困地区越要走开放发展之路”的理念,紧紧围绕“广西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胜地、广西大健康产业龙头基地、深圳巴马大健康合作特别试验区”三大定位,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跃动着快上项目、大抓产业的强劲脉搏,展现坚定信心、奋力前行的干事激情,呈现出抢抓机遇、务实重干的浓厚氛围。

       一、经济运行总体向好

       绿色是巴马的生命。强化谋链建链,注重引链育链,突出延链聚链,协同补链固链,发力强链优链,加快融链拓链。重点抓“绿色工业”,结合实际,重点发展一批具有巴马特色的扶贫主导产业,加快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优势产业扶贫格局,深入探索旅游带动脱贫模式,努力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打造国家旅游扶贫示范区等的“绿色工业”。引来一个大项目,带来一条产业链,造就一个新产业,催生一个新基地。“巴马给我一滴水,我还巴马一世界。”2011年,当企业家抛出这句话的时候,恐怕连他自己也没想到,8年时间里,巴马“一滴水”的销售额从100多万元飙升至3亿多元,产品远销澳大利亚等地。如今巴马依靠长寿品牌,充分挖掘长寿生态资源发展产业,香猪、油茶、火麻等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优质天然饮用水企业不断壮大,绿色养生长寿食品加工业不断增强。

       ——经济总量突破,保持全市前列农业平稳增长,猪产逐步恢复工业发展上好,产品半数增产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82.99亿元,同比增长8.5%,增速排全市第二位。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00亿元,同比增长7.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8%,比上年提高34.3个百分点。轻工业增长3.8%,重工业增长11.9%。

       ——服务迅速回升,租赁商务增快消费市场复苏,汽车销量大增固定资产回升,工业投资增长年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9%。公路客货周转量下降1.4%,降幅比前三季度收窄2.3个百分点;年全县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降幅比前三季收窄11.2个百分点,其中租赁业增长87.8%,商务服务业增长19.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3.6%,降幅比前三季度收窄2.6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0.1%,比上年回落16.2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增长,财政保障提升居民收入增长,人均收入比小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75.66亿元,同比增长11.1%;财政收入实现6.14亿元,同比增长34.5%;GDP和财政收入增速排全区前列,县域经济持续保持全区、全市前列。2020年全县财政收入6.73亿元,同比增长9.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3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8%。

     二、坚持高质量发展,走开放发展之路

       追求绿色时尚、走向绿色文明。美国康奈尔大学分子营养学终身教授雷新根认为,巴马拥有不一样的地磁、不一样的土壤、不一样的水、不一样的空气、不一样的阳光。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巴马在发展大健康产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巴马是世界长寿之乡,最大的优势是生态,最大的品牌是长寿,最大的潜力是养生,最大的引擎是开放,最大的动力是创新,最大的商机是文旅康养。巴马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围绕绿色发展、品牌优势,高质量建设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旅游胜地,很早就布局大健康产业,紧紧围绕长寿养生国际旅游核心区、大健康产业龙头基地、深巴大健康合作特别试验区三大发展定位,围绕健康食品、健康服务、健康科技三个核心业态,着重发展天然饮用水、长寿食品、健康医养、精品体育、会议会展、生物科技、特色医药等七大产业领域。成立“长寿巴马”品牌运营公司,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长寿巴马”全类商品和服务商标,全国第一个成功将县域公共品牌进行商标全类注册的县份。广西第一个基金数字小镇落户巴马,为大健康产业孵化和加速落地奠定坚实基础。众多投资大鳄看好巴马“长寿”品牌的优势,一批知名企业入驻,开发旅游医养项目,计划投资总额超400亿元。

       (一)做强做大生态特色产业

     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巴马山水独特,处处是宝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立足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作为核心竞争力。一是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提出特色产业工业化理念,以产业链思维、生态圈理念推动绿色优势产业发展。坚持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绿色发展路子,全力打造“四个百亿元”绿色产业发展集群,即百亿元健康水产业、百亿元长寿食品加工业、百亿元文旅康养产业、百亿元数字健康产业。二是进一步完善以生态型文旅康养产业为主体,以无烟绿色工业、长寿健康食品、新兴产业为支撑的“一主多元”产业体系,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三是留住绿水青山。森林覆盖率达78.4%,国家AAAA级景区5家,水产业深度整合,长寿食品加工业华丽起步,大数据和5G技术支撑下的大健康产业加快发展。为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强化奖惩考核。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规定、完善绿色发展考评体系,推动明责、履责、述责、考责、问责等多环节朝着体系化方向发展。先后出台多个条例,对长寿资源进行保护和管理,推动绿色生态资源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推进生态经济共赢共生。

      (二)推动国旅成为健康养生目的地

       数字赋能的“高速路”,转型升级的“加速器”,新基建的“领头羊”。好山好水成养生旅居名片,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推动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旅游胜地成为广西特色鲜明的健康养生目的地。实施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旅游胜地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计划,积极利用资金、人才、重大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政策支持,谋划设立巴马大健康产业发展基金,推动旅游品牌提质增效、旅游服务设施全面优化、旅游产业规模显著增长。科学谋划一批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促发展的重大项目,强力推进赐福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巴马健康长寿生态食品产业园、赐福大道等一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引领性的重大项目建设,以高质量项目建设推动国际长寿养生旅游胜地高质量发展。如甲篆镇坐落在盘阳河畔,这里的水田地势平坦,青山连绵,林木茂盛,溪水清澈见底,犹如一幅静止的山水田林画,每年吸引着约10万名“候鸟人”前来养生度假。2021年,接待游客近800万人次,同比增长19.3%;实现社会旅游总消费80.87亿元,同比增长21.4%。要高质量建设国际长寿养生旅游胜地,康养旅游成为巴马近年来积极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巴马成为新时代健康中国的领跑者。  

    (三)谋篇布局大健康产业发展

       发挥特色优势,加快产业升级,深耕大健康产业,谋划发展有深度,破解难题有方法,改革创新有实招。巴马县地处云贵高原向桂中平原过度的斜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海拔约500—800米。因其特殊的海陆位置、火山地质构造以及水文地质等条件,巴马矿泉水资源蕴藏丰富。巴马将利用水资源丰富的特点,下大力气打造高品质天然饮用水产业。同时充分发挥长寿文化价值,发展水经济、做足水文章、丰富水内涵、打响水品牌,把水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将全面加快高端康养综合体建设。通过加快推进一批高端康养综合体建设,塑造康养服务品牌,不断夯实领先优势,努力将巴马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长寿健康城市。作为瑶族聚居区,巴马民族医药资源也十分丰富。发挥上述优势,立足特色资源发展壮瑶医药产业,大力支持民族医院改革创新,大力发展瑶族药浴、药膳、瑶医保健、药线点灸、药物竹罐等壮瑶民族特色专科医疗服务;依托巴马奥比特工程中心,培育面向人体健康的生命科学产业,面向大量来巴马休养的特定人群,量身设计最佳诊疗方案。

       同时,健康中国战略在基层落地实施,积极与深圳市及大鹏新区合作共建深圳巴马大健康合作特别试验区(简称“深巴试验区”)。深巴试验区覆盖广西河池市和百色市共10个县(区)。目前,深巴试验区特色鲜明的健康养生目的地,成为巴马引领创新发展的先行区。

      (四)大打巴马香猪“生态牌”特色产业

   巴马香猪原产于巴马,是具有悠久的饲养历史、稳定遗传基因、品质优良且珍贵稀有的地方小型猪品种。”巴马香猪性野早熟,成年最大个体40公斤左右,种母猪一般利用年限为8至14年。1995年3月,巴马被国家特产经济专业委员会命名为“中国香猪之乡”之后,便作为地方特产载入了史册。养殖场用自产的粮食、蔬菜、青绿饲料喂养香猪,和本地农家土法养猪无异,其产生的粪便干湿分离并做无害化处理再加以循环利用,作为肥料,可以灌溉周边的蔬菜、粮食等农作物。香猪饲养还采用放牧式的饲养模式,长时间在田间活动,它们呼吸着无污染的清新空气,吃玉米、地瓜、青菜、米糠等饲料,养殖时间需要一年以上,整个生长过程不使用抗生素和激素。这样养出的香猪,猪肉品质好,营养丰富,价格高,市场潜力大,经济效益可观。这种香猪价格每公斤100元左右,是普通猪肉的四五倍。现在的巴马小巴香猪有机循环产业示范区,四面环山,环境优美,猪舍建设规范整洁,无传统养猪场的臭味。他们大力推广“规模养殖排泄物集中收集-微生物+无害化发酵处理-沼液沼肥还田种草种菜-青贮饲料喂养香猪”的生态有机循环种养模式,腊香猪、烤猪、腊肠等产品通过无公害有机产品认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

       (五)推动县域天然饮用水产业发展

       紧守水环境生命线,生态是命,环境是魂。争时间抢进度,破瓶颈解难题,深谋划优布局,优环境精服务。巴马的决策者们高屋建瓴,充分利用世界长寿之乡的这块无形牌子,抓好服务,大力招商引资,依照科学发展规律,主打长寿品牌,做大做强饮用水、长寿食品等特色产业,使其成为巴马生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领军招牌。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盘阳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开始实施,给“世界长寿之乡”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治保障,对巴马盘阳河流域的水源及生态环保予以规范。随着巴马良好生态的“名号”越来越响,国内多家知名企业来巴马开发水产业,“巴马活泉”“巴马丽琅”等品牌天然泉水企业逐渐壮大,也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立足地方水资源优势,以世界长寿之乡品牌为依托,以健康、养生、长寿为理念,大力推动县域天然饮用水(即纯天然矿泉水和纯天然山泉水)产业发展。在产饮用水生产企业13家,202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19亿元,同比增长1.6%,占全县工业总产值12.82亿元的17%,饮用水生产企业(规上)工业增加值0.56亿元,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85亿元的0.65%,饮用水产业纳税金额达784万元。天然饮用水产业正逐渐成为巴马新兴的支柱产业之一,“水名片”将成为巴马继“世界长寿之乡”之后又一张靓丽名片。同时,全面建立河长制,统筹抓好水资源管理、污染综合防治、生态保护修复等各项工作,在那社乡、所略乡、燕洞镇、那桃乡、凤凰乡等5个乡镇14个行政村25个自然屯,投资3720万元建设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从而极大地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六)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稳增长增信心,抓项目增后劲,调结构增动力,优环境增活力,保民生增品质。巴马是国家西部陆海新通道和昆厦通道的重要节点,广西赋予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旅游胜地、大健康产业龙头基地的战略定位,成为全国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之一。数字赋能的“高速路”,转型升级的“加速器”,新基建的“领头羊”。以广西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建设为契机,发挥巴马地区资源、生态、环境、旅游、长寿文化等优势,整合巴马地区的工业用地,壮大产业规模,从产业、空间布局、交通、绿地景观、市政工程、环境保护等方面,重新按照自治区A类规划标准规划巴马工业园区。大力发展乡村绿色农产品,不断健全健康绿色生态产品标准体系建设,积极培育绿色农业品牌,强化资源保护和利用。

       一是利用生态优势做大做强生态扶贫产业,落实特色产业发展奖补政策、政策性农业保险政策和促进贫困户就业创业奖励办法等政策,大力发展县级“5+2”和村级“3+1”特色产业。实施种植“六个一”(一棵树、一朵菌、一朵花、一粒豆、一片草、一株药)和养殖“六个一”(一头猪、一头牛、一只羊、一只兔、一只鸡、一只蚕)生态产业扶贫工程,推进生态扶贫产业规模化发展。二是重点发展油茶、食用菌、特色水果、茶叶、蔬菜、中草药、甘蔗、桑蚕等种植业以及生猪、肉牛、肉羊、肉(蛋)鸡、肉兔等养殖业;建设“粮、油、肉、禽、蛋、奶、菌、果、蔬”等特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重点打造万亩标准化高产油茶示范区、巴马凤凰食用菌产业核心示范区(自治区级)、良种羊生态循环养殖基地、自治区级那桃小谷鸡产业(核心)示范区、巴马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园。全县103个行政村都有产业覆盖,20008户贫困户90342个贫困人口(含2014、2015年退出户)都有产业带动增收。三是有林下养殖小谷鸡基地26个、飞鸡鸡舍159个、微藻蛋鸡基地2个、食用菌基地5个、香猪养殖小区18个、肉牛养殖基地5个、肉兔养殖基地10个,发展油茶种植规模达40万亩、果园面积达5.5万亩、龙骨花种植2000亩、天冬中草药1500亩、桑叶累计种植约18000亩。全县“5+2”特色优势产业覆盖贫困户15641户,覆盖率96.81%,全县57个贫困村“3+1”特色产业的覆盖率均达90%以上。四是在脱贫攻坚中提前谋划,将扶贫产业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依托生态优势和世界长寿之乡品牌提升产业,发挥龙头企业作用提供优质技术服务。培育新优势,注入新动能,激发新活力。坚持群众的主体地位培育乡村人才,利用东西部协作做好产销对接。

        三不足及建议

       巴马生态产业依托的“绿水青山”资源脆弱,生态产业规模化发展亟需提升,土地经营规模与产业优化配置不协调,生产经营主体劳动力严重缺乏,旅游产业生态化水平有待提高,优质水产业高质量发展尚未形成。服务业发展不平衡,规上工业经济增长放缓,固定资产投资低位运行,传统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复苏艰难,城乡居民增收缓慢。与此同时,思想还需要进一步解放,工作还需要进一步的聚焦,重点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抓紧,作风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业务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其建议:

       必须顶格谋划,顶格协调,顶格推进。功能更完善,特色更鲜明,品位更高端。特色更“特”,优势更“优”,强处更“强”。科学认识“ 高质量发展” 与“ 稳中求进” 的辨证关系;坚定信心,准确判断发展的外部环境,紧紧抓住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构建“ 真脱贫、不返贫” 的体制机制。按照脱贫出列的要求抓脱贫攻坚,切实抓住“ 真脱贫、不返贫” 的关键问题。全面改革创新农业产业化的机制,全面加强非贫困村脱贫攻坚的投入力度,充分用好用活国土部关于深度贫困县的土地政策。在旅游产业升级中加快全域旅游的建设步伐,推动高品质旅游目的地的建设,推动新型旅游业态的不断入驻,培育新型中高端康养旅游,发展精品体育旅游产品。在产业转型升级上高位谋划“ 深巴试验区” 核心产业,推动生态文明攻坚战项目化创新,突出石漠化治理、盘阳河的综合治理、土壤修复、基础设施攻坚战。全面从严治党,凝聚高质量发展的力量。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一)建设生态产业体系

       开拓发展的突破点,打造发展的增长点,争夺发展的制高点。经济成效更好,创新能力更强,改革开放更深,文明程度更高,生态环境更美,生活品质更优,治理效能更佳。一是依托生态优势,做强做精生态旅游产业;立足特色产业,推动生态种养业规模化发展;托资源禀赋,做强特色生态加工业。统筹生态旅游发展与生态资源保护,聚力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业,推动新型旅游业态快速发展。打造万亩茶油种植加工基地、万亩生态火麻种植基地、现代化香猪养殖基地,建设生态龙骨花种植基地,做大做强优质天然饮用水产业,做优做精绿色食品加工业,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助力生态加工业发展。二是深挖长寿文化,提质生态环境;立足发展定位主动作为,赢取、拓宽发展渠道;强化保障措施,全力为生态产业发展保驾护航。讲好巴马长寿故事,培养生态宣传队伍,打造文化精品活动。依托“深巴试验区”推动生态产业发展,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推动生态产业发展,依托东巴凤“长寿金三角”推动生态产业发展。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招商引资带动生态产业发展,土地流转推动生态产业规模化发展,.搭建平台创新生态产品销售方式,坚持改革开放多方推动生态产业发展。

      (二)推进农业深度工业快速发展强力推进项目建设

       聚焦问题短板精准招,园区定位精准建,项目需求精准扶。以“十大百万”工程创建为抓手,打造“乡千村百”产业示范基地群、区域优势产业示范基地、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国家级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园以及乡村振兴示范点。继续推动天然饮用水产业深度整合,打造水产业现代化,通过龙头带动,加快形成水产业品牌集聚效应,不断注入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体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拓宽融资渠道,为项目业主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三)力促消费潜力释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做好经济运行监测推进“深巴试验区”建设

       谋划发展有深度,破解难题有方法,改革创新有实招。一是抢抓节假时点开展多形式促消费活动,充分挖掘释放消费潜力,联合相关单位精心设计,对各类重点和热门消费领域加速消费潜力释放。二是开展服务业提升工程,推动金融、商贸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中高端延伸,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比重。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特色农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标准化、品牌化、智慧化发展。三是围绕经济运行最新形势,着力解决制约经济复苏的主要短板和薄弱环节,做好监测、谋划好对策。四是为进一步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在基层落地实施,借梯登高,借风使船,借鸡下蛋。在链式发展上再聚力,在方式创新上再给力,在合力打造上再加力。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健康中国先行示范区”的定位,在国家层面统筹推进深巴试验区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指导深圳市制定产业转移的目录清单,推进深巴试验区精准承接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支持设立深巴试验区大健康产业发展基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举办投资推介活动,用好《深圳巴马大健康合作特别试验区(巴马)优惠政策》,引进更多大企业集团进驻。

      (四)建设过境高铁和高速,建立民族绿色发展基金

       拓展大通道,疏通大动脉,激活细血管,促进微循环。一是推进“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和“海西经济区”建设,构建广西东西向和南北向快速客运主通道,建设过境巴马的高铁。协调推动昆明至厦门、贵阳至防城港两条高速铁路过境巴马并尽快启动实施,增强巴马与外界快速通融效率,让全国人民更加便利地享受巴马健康长寿休闲养生资源,让东巴凤革命老区更多人民群众共享改革红利和发展成果。为了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左右江革命老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把修建广西河池经环江至贵州榕江高速公路列入国家“十四五”高速公路网规划并尽快开工建设;在国家层面将红水河灌区、龙江河谷灌区两大工程列入国家水利发展与改革“十四五”规划给予实施,在项目建设经费方面给予倾斜支持,推动项目在“十四五”时期开工建设,造福革命老区人民。二是从国家层面进一步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绿色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规划指导;从国家层面加大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扶持力度;从国家层面建立少数民族地区绿色发展基金。

      (作者陈莹峰,巴马县讲师团、巴马县委党校、巴马县行政综合执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