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劬如老农,跋涉于泥田”,这句诗用在融水苗族自治县红水乡党委委员、副乡长石奎的身上,再恰当不过。2017年3月,石奎到红水乡任职以来,他连续四年分管难度大、因素多的住房保障工作、进村入户日工作步数常达1.3万步。
重调研,住房呈现“苗”特色
高寒山区,受风吹、雨雪等灾害影响,木房小青瓦、杉木板受到损坏,出现漏雨、倾斜等现象。他带上乡住房保障小组,深入良双、良友等边远山区的苗家侗寨进行大排查,从中发现,连片的旧苗楼群需解决,一些钢混结构的“小洋楼”,严重影响苗寨风貌,怎么办?
回到乡,他连夜研究危改政策文件,得出结论:加固维修。之后,在该乡芝东、良双等村多户用此方案实施,并通过验收。“乡里指导我们在屋顶用蓝底红瓦拼出‘美丽苗山’等文字,通过修缮木房子,防漏雨、固基础、稳梁柱,还提升苗寨村貌。”村民韦苏明说。通过改造,既加固了苗族同胞的住房,又保留了苗族建筑的特有“苗味”。目前,在全乡实行危房改造中,60%的农户保留原有吊脚楼建筑风格,苗族建筑文化得到了传承。2017年,该乡实施的15户木房加固维修改造试点项目获自治区通报表扬。
访贫苦,提高群众“幸福感”
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他更关注特殊困难家庭。一次,到该乡良双村整调屯排查时,看到一位邓姓瑶族老人,房子漏雨严重,达到C级危房,他马上现场办公,确认该户没有“一票否决”,符合政策,村里按程序申请后,马上落实资金8000元给予解决。
但老人孤寡、人手不足,他马上动员赵团支书,组织屯里群众出工、出力帮维修。不久,老人的房子竣工验收。“感谢党委政府,帮我解决了住房问题,以后再也不怕下雨了。感谢乡领导和父老乡亲!”住在刚维修好的房子里,邓祖咪老人激动地说。
四年来,该乡为207户五保、贫困残疾户、低保、受灾户等特殊家庭实施了危房改造,有效地改善了他们的住房条件。
严监管,传统村落“守护者”
在实施住房改造中,注重维修“保护”与新建结合,调动工匠、引导农户选用“吊脚楼”式设计,形成节约、适用的“新农居”。在传统村落中,坚决要求以维修木房为主,杜绝砖混“火柴盒”出现。由于监管到位,良双村旧寨屯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为“乡村振兴”打下基础。
“硬骨头”工作经历诸多酸、苦,“白下村+黑加班”已经是他的常态, 在危房改造最忙时,他常常连续加班到凌晨4点许。2017年12月12日,他外公在老家的该县安陲乡岩板村去世时,因危房改造和市督查预脱良友村的原因,他无法到家处理外公的后事,未能尽孝。每当想此事,他感到惭愧,但他又觉得舍小家顾大家,是值得的!
“穿越在村寨间,时时看到他的身影。仅近期,他穿烂了4双鞋,完成了全乡1073户(其中建档立卡户93.3%)群众的危房改造,实施数量、质量名列县前茅”,该乡党委副书记韦波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