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桂区:做足“青山”文章 助土瑶产业发展

  平桂讯 贺州市平桂区土瑶深度贫困地区依托资源优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着力发展茶叶、肉姜、杉树和林下经济等特色产业,做足“青山”文章,以“人均一亩茶,户均两亩姜,村均万亩杉”产业发展目标,为863户5075名土瑶贫困人口稳固脱贫,提供了扎实的产业扶贫保障。

  书写绿色文章,铺就发展道路。在土瑶地区开创“人均一亩茶,户均两亩姜,村均万亩杉”生态产业道路,依托农业资源优势,在山上做好“茶、姜、杉”文章,以茶、杉树产业保障农户中长期有持续稳定收入,在林下种植草珊瑚综合林下经济文章,以种姜实现农户“短平快”当年投产、当年增收,开创了“青山”特色生态产业发展道路。

  为使土瑶深贫地区脱贫攻坚实现“一年初见成效,两年大见成效,三年脱贫摘帽”目标。该区制定了《贺州市平桂区土瑶聚居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规划(2018-2020)》《贺州市平桂区土瑶聚居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等系列文件,其中针对产业的措施项目,为推动土瑶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政策保障。截至目前,6个“土瑶”村累计种植优质茶叶8458亩,大肉姜6596亩,杉树12.44万亩,提前实现“人均一亩茶、户均两亩姜、村均万亩杉”的产业发展目标。

  探索运作新模式,打造融合品牌。一是构建“公司+基地+扶贫车间+农户”运作模式。该区结合“土瑶”地区竹子多、群众竹编技艺好的优势,引进天洲茶叶公司,以“公司+基地+扶贫车间+农户”模式,大力发展“竹编包装+土瑶茶种、管、采、养”的全产业链,以推进编框手工产业+养茶示范带动茶产业种植发展,贫困户一般一天可以编织15只—20只,公司回购价9元,每天收入约150元左右;每户贫困户养茶500件以上,每件茶一年护理费30元,年收入1.5万元以上。目前,带动贫困户发展竹编320户(人),养茶61户,茶叶种植401户,仅此产业链户年均可增收2万元以上。同时,发展大肉姜 630户,年收入7000多元/亩,特别是2019年大肉姜高达5元/斤,年收入达1.5万元/亩以上。二是探索“旅游+产业+民宿”模式。土瑶神秘的“上刀山、下火海”和“长桌酒”及其婚俗、山歌等民风民俗,充满神秘迷人的色彩,土瑶的瑶医瑶药更是历史悠久、疗效独特,历史以来,在贺州的传统中医药领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土瑶是构成贺州多民族特色的一个重要而鲜明的文化标签,因而该区推进农文旅农业综合体融合发展,打造了明梅顶土瑶特色游、马窝千亩观光休闲茶园、大冲土瑶风情旅游区、槽碓村乡村记忆民宿等一批康养休闲旅游有机结合的休闲农业与“土瑶特色”乡村旅游示范点。通过租赁改造土瑶民居发展旅游民宿、农家乐等,按照“揽胜瑶山风光、探秘土瑶风情、体验康疗药浴”的发展思路,实施“旅游+产业+民宿”的发展策略,带领瑶胞开发独具特色的土瑶风情乡村旅游,深挖土瑶传统民俗特色资源,开发瑶医药浴康体理疗特色项目,着力打造土瑶风情观光旅游品牌,进一步拓宽当地瑶胞增收渠道。

  实践基地建设,发挥集聚效应。一是做好示范基地建设,提升茶叶产业带贫能力。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要求,发挥政府、企业、合作社(茶农)的联动作用,以“优品种、扩基地、强企业、富茶农”为抓手,重点支持连片规模新茶园建设。目前土瑶村建有6个规模茶园,管理模式逐步从单一种植转为集采摘、制茶、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现代茶叶示范基地,让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二是加强龙头基地建设,延伸油茶产业链条。推行“企业(合作社)+贫困户”“致富带头人+贫困户”等产业互助联动扶贫模式,探索每个土瑶村建立扶贫产业基地(产业园),引导贫困户通过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土地托管、联耕联种、扶贫资金入股等方式,与新型经营主体合作建立利益共同体。示范引领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短平快”、潜力好的特色优势产业,推动扶贫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如正丰、现代、潇贺古道、天洲茶业与土瑶贫困村达成了框架协议,拓宽了贫困地区的农产品销售渠道,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三是加大培训基地建设,增强脱贫“造血”能力。根据土瑶深度贫困群众信息闭塞、交通不便、文化不高等特殊情况,人社部门结合当地经济、文化特点,将竹篾编织、灯饰加工、大棚蔬菜种植、桃树种植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送到群众家门口,共举办培训班9期,参培贫困群众300多人;在贺州市超群实业有限公司开展就业扶贫车间在岗人员能力提升培训班3期共130多人,为传承“土瑶”传统物质文化,探索独具当地特色的技能培训,先后两次组织辖区内33名土瑶同胞到邻县参加“瑶绣”培训,着力培育瑶乡“工匠人才”。( 陈观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