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业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工作协同发展

  乐业3月15日讯(通讯员 付永根)乐业县坚持将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和原则融入具体的脱贫攻坚的计划和行动之中,统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的有机衔接,奠定乡村振兴的制度和物质基础,提高脱贫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以乡村振兴为统领,提高农业农村综合发展能力。

  调优结构树立品牌,全力打造支柱产业。该县紧紧围绕特色农业“增量、提质、提效”目标,完成粮食种植17.8万亩,新种刺梨1.43万亩、猕猴桃7900亩,提质改造茶叶5430亩,全县水产畜牧业平稳发展,水产品总量达2.24万吨,肉产品总量达2.43万吨。品牌建设和推广力度不断加大,全县新增“三品一标”产品认证达6个。

  大力推进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创建工作。严格按照装备设施化、生产标准化、要素集成化的标准,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家庭农场”的模式,顺利创建乐业县龙云山茶叶产业(核心)范区、幼平综合性种养结合示范区等2个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及乐业县高海拔茶叶产业示范区等11个县、乡级示范区。

  以脱贫攻坚工作为重点,大力提高脱贫质量。该县坚持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标准,认真开展脱贫攻坚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全县7个贫困村1824户贫困户8051名贫困人口“八有一超”全部达标,乐业县代表全区、全市接受国家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

  加强精准帮扶,提升扶贫成效。一是建立“一帮一联”工作制度。做好全县干部职工结对帮扶贫困户任务安排,全县帮扶干部共3986人结对帮扶贫困户14442户,联系11782名贫困学生,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二是建立驻村工作制度。要求驻村“第一书记”及工作队员每月驻村20天以上,严防“走读式”“挂名式”帮扶现象。三是建立帮扶干部下访制度。全县帮扶干部每个月至少用3天时间入户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宣传扶贫及惠民政策、商讨脱贫计划和途径、增进与贫困户的感情,有效提升了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

  实施水电路网房建设工程,推进基础设施建设。2016年以来,针对“水电路网房”等长期制约全县发展的基础设施短板,该县共投入资金3.7亿元来补齐,共建设村屯道路硬化202条701.11公里,覆盖全部贫困村;建设14个贫困村安全饮水工程19个项目点,另外分配给8个乡镇350个机动水柜;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2599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463户。同时,开展农村安全住房评定工作,对评定为C、D级的危房进行入库统计,并建立危房改造数据库,计划分年度实施;为14个贫困村提级改造电网设施共28个台区;为25个贫困村建设宽带网络项目25个点;投入585万元建设贫困村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如篮球场、戏台、文化室、宣传栏等。

  推动产业扶贫,力保长效增收。一是创新建立“一需三提供”帮扶机制。该县创新建立“一需三提供”套餐式帮扶机制,为贫困户量身定制“脱贫菜单”,由政府“备菜”,贫困户“点菜”、部门“上菜”。全县确定了猕猴桃、刺梨、茶叶、油茶、猪、杉木、核桃“5+2”的特色产业体系,引导贫困群众大力发展短期、中期、长期产业。目前,该县特色产业覆盖贫困户达62.86%。二是加强产业奖补支撑。对发展种养产业的贫困户实行“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的激励措施,平均为每户脱贫户发放7000元产业奖补资金。另外,还投入240万元改造提升城南市场,引导贫困户入驻,打造了综合新型扶贫农贸市场。三是实施金融扶贫,撬动金融杠杆。2016以来,共办理小额信贷5428户,发放贷款24600万元,科学引导1210户贫困户利用小额贷款发展产业,解决产业发展资金问题。

  狠抓集体经济,夯实基层基础。统筹资金960万元,扶持19个贫困村每村50万元,发展生态母猪和生猪规模化养殖、猕猴桃种植、水上休闲渔业等村集体产业,创新打造“村民合作社+专业公司+核心示范区”等“一社多联”模式,引导各方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目前,该县88个村(社区)均建立村民合作社,其中7个2016年脱贫村和7个2017年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达2万元以上。

以美丽宜居乡村为主线,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

  优化提升宜居乡村工作。深入推进宜居乡村建设,持续抓好“三清”、“四修”、“五化”工作,完成生态乡村示范点65个村屯、550个面上点绿化任务。积极争取到3000万元政府债券,重点实施30个贫困村屯“产业富民、服务惠民、基础便民”建设活动,全力将贫困村建成“宜居示范村”。大力开展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工作,建成乡(镇)片区垃圾处理中心2个,村级垃圾处理终端20个。

  坚持生态立县战略,深入实施生态建设。大力实施石漠化治理、珠江防护林工程、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森林抚育等项目建设。全县完成植树造林5.67万亩;完成义务植树50万株,完成森林抚育割灌除草1万亩,完成污水处理总量178.5万吨,日均处理量0.49万吨,完成上级下达的处理指标。

  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地质公园大气负氧离子监测系统项目全面竣工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完成乐业县8个乡镇15处水源点的水质检测,乐业县大利水库水质优化处理得到进一步加强。投入3000万元的新化镇、花坪镇污水处理厂竣工并成功进行试水测试,除同乐镇、雅长乡外其他4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已完成可研编制。

以夯实基层管理为抓手,加强社会治理和乡风文明建设。

  注重夯实基层,让乡村“强”起来。坚持配强村党支部书记,选派88名“第一书记”派驻全县88个行政村(社区),建强村支两委班子,充分发挥村支两委党员干部带头示范作用,激发村民建设热情,让广大村民主动投入到乡村振兴建设中。

  注重传承文化,让乡村“雅”起来。深入开展“家训、家规、家风故事”征集、“五好家庭”评选等系列活动,进一步落细落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家庭文明文化内涵,引导村民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重点抓好集文化广场、篮球场、图书馆等公益性文体设施于一体农村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在春节期间,开展乡村篮球比赛等体育活动,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加强逻沙唱灯、甘田舞龙、新化卜隆古歌节、逻西母里文化、花坪瑶族文化等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的保护传承。

  注重规范基层治理,让乡村“治”起来。一是认真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一组两会”议事机制和村务公开等各项制度,协调好村级组织及各方面的关系,处理好各种复杂矛盾,推动贫困村经济快速发展。二是指导完善村规民约。指导村“两委”班子积极吸收村民自治理念,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并以管理村级事务为抓手,组织村民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以城乡融合发展为指导,全面落实基本公共服务。

  强化统筹力求融合,奋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再造一个乐业新城”工作,积极探索创新城区发展新模式,推行城区征地三产集中安置,龙安置点“以房换地”项目进入实质性开工建设,破解了城区征地安置历史遗留问题。同乐棚户区改造、县城生活垃圾填埋场、街道路面改造等重大工程全面实施,建成花坪镇、新化镇污水处理工程,完成30个行政村“三民”建设活动,打造宜居乡村。持续加大“两违”打击和整治工作,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加快。

  全面落实基本公共服务。一是加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2017年,全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应参保人数为83893人,已参保人数83000人,参保率98.93%,60周岁以上老年人养老待遇发放率达100%。二是加强低保救助。2017年底,全县农村低保在享对象5902户20875人,其中贫困对象为4196户14911人,人均月补助170元,基本实现应保尽保。三是实施健康扶贫。2017年全县贫困患者2888人(含九种大病患者47人)均得到及时治疗,全县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比例从2016年的11.57%下降到9.34%。四是狠抓教育扶贫。2017年,全县义务教育在校生共3027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学生为6760人,没有任何一个学生因经济困难原因而辍学。

以搬得出、留得住为目标,推进异地扶贫搬迁工作。

  该县“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计划规模数为9052人,已报名搬迁数为2369户10142人,超额完成任务,占下达任务的110.35%。其中在本县安置8483人,百东新区安置1659人。到目前为止已完成安置房建设949套,全县已搬迁入住受益贫困户568户2676人,全部属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精准率为100%。

  精准识别建档立卡搬迁对象。严格按照搬迁户自愿申请、村级公示、乡镇审核、县级审定等程序进行甄别筛选,确保真正有搬迁需求、符合搬迁条件的群体列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范围,实行电子信息档案管理,并在国办系统中对搬迁对象进行了精准标注,做到精准搬迁。

  完善易地扶贫搬迁配套基础设施。优化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选址工作,集中在乡(镇)集镇周边,便于安置点配套幼儿园、中小学校、市场、卫生院等设施。同时,充分整合各类资金用于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安置点的基础设施,确保群众实现安心入住。

  因户施策扎实推进后续扶持措施。依托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县优势,推进10万亩猕猴桃、10万亩茶叶、10万亩刺梨的“三个十万亩”产业建设,打造特色产业基地,确保产业惠及全县所有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户可以通过土地、产业奖补资金入股或者基地务工等方式获得长期稳定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