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化瑶族自治县六也乡吞依村的韦建实,从事栽桑养蚕业,带动村民养蚕增收脱贫,是当地出了名的致富能手,获得广西农业厅科技示范户等称号。当地村民称他是瑶山桑蚕养殖“土专家”,农民脱贫致富引路人。
初夏时节,走进六也乡吞依村,大片的桑园映入眼帘,随风摇曳的桑树林青翠欲滴,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村委会副主任韦建实介绍,总人口820户2890人的吞依村,耕地面积2000余亩,其中桑园面积就达1380亩,全村80%以上的农户发展桑蚕业,该产业已成为该村的主要支柱产业。去年全村桑蚕产值达400多万元,全村52户贫困户通过种桑养蚕等实现脱贫摘帽。
此前,韦建实和众乡亲一样一直在家从事农业生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耕耘着每一块土地。但由于当地土地贫瘠,资源缺乏。一家4口人一年的收入仅能达到温饱。面对贫困的农村生活,经济来源少,尤其看到大多数村民仍在温饱线下徘徊,他没有出去外面打工挣钱,暗下决心在自己的家乡闯出一条能够让村民脱贫致富的路来。
2008年,他通过在外地朋友介绍,了解到种桑养蚕特种养殖业的良好发展态势及广阔市场前景,决定首先在自家进行尝试。事业要成功,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作支撑。为了弥补技术短板,熟练掌握养蚕技术,他放下家里的活计,连续三年参加县农广校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习,同时走出家门取经,边学习《农村实用技术》,边看实际操作。
2010年,他在自家地里引种2亩桑园开始养蚕,当年并获得成功,经济收入净增8000元,第二年又增加到了20000元。2013年盖起4层的房子,生活条件明显改善。韦建实尝到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甜头,逐年扩大养殖, 2016年他家租种蚕桑面积近50亩。同时,开始发动村民种桑养蚕,饭后茶余,韦建实经常给村民算一笔经济账:养一批蚕虫大约22天左右成茧,一年可以养到8—10批蚕床,成本约600元,每张蚕床出产80—100斤蚕茧,每公斤蚕茧市场价46元,每张蚕床有收入近1700元,一张蚕床一年养6批,就有上万元的收入。
韦建实的致富经在群众中发挥了带头示范作用。村民经常在田间地头或上门向他咨询,他耐心细致、毫无保留地给村民讲解介绍,鼓励村民积极发展蚕桑产业。在他的带领和村两委的协调下,县委、县政府把种桑养蚕列为吞依村“一村一品”扶贫项目。 2016年8月,县扶贫办投资13万元、韦建实投7万元建成了一个600平方米的蚕房基地,大化县集银蚕业专业合作社也应运而生,村民抱团发展脱贫致富良好局面也逐步形成。
“加入合作社后,我可以从六也吞化小蚕共育示范基地预领一批小蚕来饲养,2016年共养了15批蚕,增加了2万余元的收入。有了合作社的帮助,我脱贫摘帽了。”谈到加入合作社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合作社社员罗正规满脸笑容。
合作社负责人韦建实介绍,目前,集银蚕业专业合作社成员有242人,其中包括52户贫困户192人抱团养蚕脱贫。为了让更多的贫困户能够学到养蚕的本领,他手把手给贫困户传授桑蚕的养殖方法,从采桑叶、喂蚕料、护蚕茧等环节提供一系列的指导服务。同时,对于缺乏劳动技能的特殊农户,他干脆把蚕床搬到自己家的蚕房饲养,提供一条龙服务,直到售后把钱送到贫困户手中。
55岁的贫困户陆建安说,我因身体等特殊原因,一没技术,二没本钱,去年我跟韦建实赊要了小蚕,并在韦建实的蚕房一起饲养,韦建实无偿提供技术、场地、设备,共养了7批蚕,增加了10000多元的收入。爱人另外出打工,全家人有了两笔可靠的收入,顺利实现脱贫。(覃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