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武宣讯(通讯员/陈德仁 李千金报道)村庄依山傍水、绿树葱葱、景色迷人、乡土浓醇,这就是武宣镇大禄村民委码头村。
在“十二五”期间,码头村是武宣镇区级贫困村。2013年,码头村以公共文化服务为龙头,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为平台,建设乡村大舞台,武装村史展馆和培训教室,打造集国学画廊、红色文化长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一体的文化广场,传承“乡贤文化” ,引导乡土能人带头创业,成立“三会”组织、文体活动组织、农家乐协会(合作社),发展乡村旅游、特色种植,建设新农村。
码头村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扶贫工作,以“八个一”(即一面红色党旗引领,一面文化墙体感化、一个乡贤戏台交流、一个文化广场熏陶、一间村史展馆传承、一间培训教室授技、一批乡土能人帮扶、一批农民协会带动,)为载体,多方筹措资金80多万元建了面积450平方米的码头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楼,设置有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村史展馆、乡贤文化创作室、广播室、培训教室等功能室。整合资源,通过政府帮扶、企业赞助、群众筹资加强对中心文化广场的戏台、旗台、文化墙、国学画廊、人文长廊,以及村中的农庄、农户庭院进行文化美化提升建设。
码头村通过文化扶贫,使村民尝到了文化扶贫工程带来的的实惠。目前,全村形成了文化扶贫的产业链玉马观光休闲区、农庄垂钓园、码头人家农庄、草莓园、烧烤场等文化扶贫成果的产业基地。农民依托文化吸引力,生态乡村魅力,吸引了四方游客来体验乡贤文化氛围,旅览观光,品尝农家乐。在玉马农家乐、码头人家农庄辐射带动下,村民自主创业,目前已发展了10多家农家乐。成立了农家乐协会,解决了250多个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该村贫困户陈英左,流转2亩地给别人经营,自己在农家乐打工,有了稳定的收入。一年收取流转田地费和打工收入4万多元,解决了三个小孩读书的费用。陈喜良把土地流转给别人,到农家乐打工年纯收入3万元。“码头村实施文化扶贫工程后,推动了文化对整个村的发展和影响。2015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元,抛掉了贫困村的落后帽子,现在码头村正在步踏上小康社会。”该镇党委宣传委员覃家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