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助推桑蚕产业可持续发展

强化科技支撑 促进成果转化

  宜州讯 “十二五”期间,宜州市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桑蚕产业可持续发展。2011年,该市被自治区科技厅认定为“广西第一批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并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2012年,被评为“中国循环经济优秀品牌城市”;2014年,荣获河池市“科技目标管理工作先进集体”;2015年,全国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现场会在该市召开。此外,该市先后荣获广西食用菌产业发展“十强县”、广西“十佳”桑蚕生产基地县市等荣誉称号。

  向良种要桑,向科技要蚕。大力引进优良新品种,推广运用先进实用技术,全面提高群众科学种养水平。科技培训覆盖全市16个乡镇、193个行政村,覆盖率达92%,受益群众超过10万人次。桑园面积和鲜茧产量连续9年保持全国县域第一。2015年,该市鲜茧产量达5.5万吨,农民养蚕收入达18.6亿元;全市小蚕共育率高达78%以上,方格蔟使用率100%,自动化上蔟、轨道省力化喂蚕、自动取茧器等先进技术的使用率在全区领先;全市鲜茧上车率达92%,平均解舒率达61%以上,净度达到93分,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全市生丝35%达到5A以上,90%达到4A以上。

  引企业介入,促农户参与。5年来,宜州市一直保持着30万亩桑园面积和120万张养蚕规模,年产桑枝和蚕沙总量均超过30万吨。该市牢固树立“变废为宝、循环利用”理念,引导和支持企业依托科技创新,综合开发利用桑枝和蚕沙,实现蚕沙变成有机肥、桑枝养出食用菌,创新发展新产业。同时,通过资源招商、以商招商等途径,引进东生公司、春语公司和三堡公司等4家蚕沙治理企业,实现年收集处理蚕沙15700吨、混合废菇包生产蚕沙有机肥“修土宝”1.21万吨;引进宜源菌业、柳业菌业等7家规模桑枝食用菌生产企业。截至目前,该市有12个蚕沙收集合作社、48家桑枝收集加工厂,通过“企业(公司)+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实现了企业为龙头、合作社加工厂带动、广大农民积极参与蚕沙治理和发展桑枝食用菌的发展局面。

  提升创新力,实现新突破。加大科技推广普及和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不断为有资质的企业提供政策等方面的支持,鼓励他们开发种养新技术,研发“高效取茧器”“废菇包发酵有机肥”等新技术。目前,该市有孵化器在孵企业17家,入孵项目30项,申请专利40件,完成10项成果转化,9项成果落地园区建厂创业,计划总投资53000万元,预计增加就业岗位1664个。广西宜州明华蚕丝绸产业孵化器有限公司,2015年被认定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级茧丝绸产业专业孵化器”。此外,“十二五”以来,该市开发工业新产品15个,桑蚕产业类的如广西嘉联丝绸公司开发的“绮源牌”生丝及“南方丝巢”蚕丝被荣获广西名牌产品。

  (杨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