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安讯 “我们争取今明两天把房屋模板安装完,后天就可以倒板面了。”3月22日,在都安瑶族自治县红渡扶贫生态移民城建设现场,来自该县澄江镇自成村的贫困农民黄点智,见到自家的新房即将建成,开心地说。
目前,都安红渡扶贫移民城已有来自该县各乡镇的首批400户贫困户入驻建设房屋,其中,200多户来自85个10户以下未通公路的自然屯。此外,就近公路的下坳镇坝牙村马鞍山安置点征地基本完成,规划人员正入场开展规划设计工作,计划安置农户100户;就近城镇的下坳新区建设现场,推土机正在轰鸣推土,“三通一平”工作正有序开展,计划安置农户1000户;高岭、永安、拉烈等县内安置点也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之中……
今年以来,都安县党委、政府积极按照中央、自治区、河池市脱贫攻坚工作部署和要求,主动加温加压,把扶贫移民搬迁作为“十三五”脱贫攻坚工作的突破口,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要冲刺”的态势,切实抓好扶贫移民搬迁工作。
“重点要把山区10户以下不通公路、不通水、不通电、基础设施投入大的自然屯贫困群众,整体搬迁到具备更好生产条件的工业园区、县城城区、乡镇集市、旅游景区附近和公路沿线生活,使他们完全摆脱贫困。”经过深入走访和调查研究后,县委书记陈继勇坚定地说。
挖掘潜力,扬长克短。都安县把移民脱贫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坚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采取“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相结合的方式,实施以近工业园区、近县城城区、近乡镇集市、近旅游景区、近公路沿线的“五就近”形式,计划利用4年时间,完成全县5.3万贫困人口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集中安置点采取“1+4”的模式,多点进行。“1”即红渡安置点,安置约3万人,其中,2016年安置约4718人;“4”即下坳、拉烈、永安、高岭等安置点,共安置约1.2万人,其中,2016年安置约2794人;其他乡镇分散安置约1.1万人,其中,2016年安置约786人。据悉,这5个安置中心点,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搬迁农户既可从事第三产业经营,又能就近河池·都安临港工业园区就业,也可以融入城镇经济圈从事编织、加工、运输、经商、建筑服务等行业,就业门路多、增收渠道宽,经济收入来源广。
“这里条件比老家好多了,我们愿意搬迁。”日前,由该县定点帮扶联系单位组织的三只羊乡西隆村和建良村贫困群众74人,先后到该县红渡扶贫移民新城、康音电子厂、领秀城等地进行参观后,对移民搬迁点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对搬迁后的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期盼,更坚定了他们“挪穷窝”的信心。
“要以水、电、路、住房及教育、卫生等公共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优化搬迁贫困户的生产、生活环境。同时,在确保其脱贫的基础上,通过技能培训,引导他们通过外出劳务或者就近进城务工、经商、创业等途径,增加经济收入。”县长蓝启章说。
据了解,都安县将对近县城、近产业园、近旅游区的移民集中安置点,乡镇1000人以上的移民安置点,以及整体搬迁移民来自2个以上行政村、且规模在500人以上的中心村集中安置点,引入社区建设和管理模式,实施“社区管房、管人、管社会事务,原村委管林、管地、管惠农补助”的“人地分离”管理模式。对暂时不想把原户籍户口迁入城镇的移民,允许其保留农村户口,支持继续享受原来的政策待遇;属跨县安置的,可凭安置地房屋产权证、移民搬迁安置协议及本人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到安置地派出所办理居住登记,凭《流动人口居住证》或《居住房证明》享受城镇居民待遇;属本县范围安置的,凭原籍户口簿、本人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及移民搬迁安置协议,享受城镇居民待遇,切实让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无后顾之忧。
(特约记者 黄鹏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