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桂区:桂花为媒 巧下生态乡村“一盘棋”

  桂林讯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农历八月的桂林,总是弥漫着馥郁的桂花香。桂花与象鼻山、漓江一道,成为桂林市闪亮的名片。

  而在临桂区,桂花更成了“宠儿”。从321国道到306省道,从城镇路段两侧到乡村房前屋后,桂花树的身影随处可见。近年来,临桂区落实一系列创业扶持和服务政策,以生态产业助推当地“生态乡村”发展,引导群众发展果蔬、苗木种植等绿色产业。该区已建成大大小小的花木场100多个,专业合作社达12家,既助力“生态乡村”建设,又搭建创业平台,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据保守统计,该区桂花种植面积就达到了15万亩。其中,苗木规格在5厘米(胸径)以上的就达到了1000万株。以桂花种植为主的苗圃达100多家,其中不乏种植面积逾千亩的“桂花个体户”。

  现场:“满城尽带黄金甲”

  9月28日,中秋节后第一天。走进临桂区临桂镇庙岭村大园花木场,人迹未至,就有一阵阵暗香扑鼻而来。抬头看,只见树枝上都绽放起了黄色小花。吴天生就是这个花木场的负责人。1992年,他开始种植桂花苗木,到如今,种植面积已经从最初的20亩,扩展到了500亩,庙岭、五通、两江等地都有他的基地。在临桂,吴天生和他的几个合伙人被大家称为“桂花家族”。

  “现在还是淡季。淡季的销售额在50万—60万元之间。到了下半年10月至次年5月是桂花苗木销售的旺季,销售额能够达到300万—500万元。还有一个月,我们就要忙起来了。丹桂、四季桂、八月桂……10多个品种都很受欢迎,上海、四川、福建、陕西、云南等地都有很大的需求,并且我们的苗木还出口到了韩国。”吴天生说,旺季的时候,花木场里经常是通宵加班,附近的村民都积极地来当季节工,每年光是给周边村民的加班费就有60万元之多。像吴天生这样靠着桂花闯出一片天地的,在临桂还有不少。作为传统的桂花种植区,临桂的桂花品种多达48种。2000年,不少农民开始利用荒山、旱地来栽种桂花。据不完全统计,该区的桂花种植面积目前已经达到了15万亩,并且以每年3000亩以上的面积递增,年销售额达到3亿元以上。

  桂花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村民们钱包鼓起来了,都纷纷盖起了小洋房、开起了小轿车。大家亲切地把自己的房子叫做“桂花楼”。

  揭秘:桂花产业何以如此繁盛?

  据统计,国内有26个市(县)将桂花作为市花,并且将桂花作为产业的城市也有不少。那么,为何临桂的桂花“一枝独秀”?

  首先是离不开临桂区委、区政府的有效引导。该区林业局桂花产业负责人李基日告诉记者,临桂有着丰富的野生桂花资源。1976年,当时的临桂县林科所就开始规模培育桂花苗木,1982年发展到茶洞乡徐村等自然村规模培育。1999年后,临桂将321国道、省道306线两旁丘陵山地确立为“百里花卉长廊”,以点带面,推动全区桂花产业的发展。以临桂五通桂花苗木交易市场为中心,打造千亿元桂花苗木产业核心示范区。计划到2016年,全区花卉苗木产值达到6亿元。到2020年,以桂花为主的花卉苗木产业产值达到20亿元。以桂花为媒介,打造桂花上下游产业链以及一批桂花主题公园、桂花产业乡镇(村),让临桂成为名副其实的“桂花之乡”。

  如此坚实的产业基础,如此大手笔的未来规划,难怪自治区专题调研组这样评价:“我们走过许多地方,临桂的桂花生态是最好的,档次也是最高的。”

  其次,桂花产业的发展与临桂近年来开展的“生态乡村”建设、“村屯绿化”专项工作密不可分。近年来,临桂区林业局大力开展“三林两区一道双发展”行动,营造护村林、护路林、护宅林,为村屯、道路、房前屋后“增绿”,建设了一批休闲林区、生态小区以及乡村绿道。处处透绿,移步换景,形成了“村在林中,院在绿中,人在景中”的乡村生态格局。积极发展庭院经济及生态产业,动员农民在自家房前屋后发展“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小茶园”,形成一个个“微田园”,引导农民致富增收。

  按照计划,该区从今年1月到明年年底,建设145个自治区级绿化示范村屯,1185个一般性绿化村屯。截至今年8月31日,该区已经建成55个自治区级示范村,并且自我加压,计划今年建成100个示范村屯,投入资金1500多万元。在一般村屯建设方面,已竣工530个,投入资金3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