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果挂满枝头。
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常务副主席唐仁健在凤山调研核桃产业发展。
在全市扶贫产业建设会战启动仪式上,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黄世勇和市长何辛幸与凤山群众一起种核桃。
凤山县委书记廖锦成调研千亩核桃基地建设情况。
凤山县长郝玉松深入实地检查核桃生产情况。
中国(河池)核桃产业发展研讨会在凤山召开。
醒目的宣传标语牌。
农民用树叉撑起被核桃果实压弯的树枝。
核桃喜获丰收。
前言
“昔日凤山光对光,开荒山野只为粮。凤凰落脚窝难做,成年后生心头慌。”这是在凤山县大石山区流传的民谣。
凤山位于广西西北部、河池西部,地处云贵高原东南侧山区,全县总面积1738平方公里,境内群山连绵,沟壑纵横,岩溶地貌广,自然条件恶劣,石山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44.7%,石漠化土地面积达89.29万亩,大石山区聚居着6万多人口。
2001年以来,该县大胆尝试,开拓创新,成功探索出一条岩溶山区石漠化治理和现代特色产业开发扶贫相结合的科学可持续发展新模式——大力发展核桃产业,让“核效应”变石山为“绿色银行”。
如今,凤山县的核桃树已成了石漠化治理的“生态树”,更是农民增收的“摇钱树”。
开拓创新:探索适合发展新路子
凤山山区如何发展?为治理石漠化,改变石漠化地区农民生活贫困面貌,上世纪80年代以来,该县先后探索了封山育林、人工造林、推广沼气、建地头水柜等多种措施。
“虽然这些措施在推进石漠化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石漠化地区农民生活贫困的问题。”常年致力于石漠化治理的凤山县副县长张武贵说。
历史指针回拨到1999年,凤山县领导与县水果部门人员在该县中亭乡柏林村陇碰屯开展农业调研时,意外发现石缝里顽强地生长着一棵盘根错节、果实累累的核桃树。据核桃树主人介绍,当时核桃树已有30多年树龄,每年产果近50公斤,收入300多元。之后,调研组到更沙乡调研时,也发现村民陈济尧家种在石窠里的4株核桃每年有1000多元的收入。于是,在大石山区种植核桃的初步设想应运而生,经过反复地调查研究和评估论证,规模化发展核桃种植的可行性报告很快形成,并顺利地通过了由自治区、河池市组成的两级专家组的审核、论证,被列入了“十五”发展规划。
之后从2001年开始,凤山县委、县政府牢牢抓住国家退耕还林机遇,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自治区发改委、扶贫办、财政厅、林业厅等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依托资源优势,把退耕还林和产业开发扶贫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成功探索出了兼顾农民增收与石漠化治理双赢的扶贫产业发展模式——在大石山区种植核桃,发展生态扶贫产业,解决了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和贫困山区农民增收难的问题,走出了一条既使老区农民增收致富,又促进生态建设的双赢之路。凤山县在大石山区大力发展核桃种植的成功模式,得到了自治区、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国内知名核桃专家的肯定。
政策加码:核桃上升为全市战略
一直以来,河池历届党委、政府致力于破解喀斯特地貌地区石漠化治理和群众脱贫致富难题。
2012年,河池新一届党委、政府领导接过推动河池发展“接力棒”后,在充分调研和论证基础上,决定“整市推进”核桃产业,并将其列为全市十大开发扶贫产业之首,提出力争到2015年,全市核桃面积要从当时的19.8万亩发展到200万亩。截至目前,全市核桃种植已发展到216万亩,提前完成目标任务。
当时之所以敢提出“整市推进”核桃产业,是因为有凤山县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成果,即核桃产业不仅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收,还是富民产业和富县产业兼顾以及短线产品和长线产品兼有。
2012年,河池市开发扶贫攻坚工程推进会、全区核桃产业发展现场会和滇桂黔石漠化综合治理现场会先后在凤山召开;2014年,中国(河池)核桃产业发展研讨会在凤山召开,推广了该县发展核桃的做法。
硕果飘香:全县种植核桃33万亩
“核桃收成一年比一年好。”8月24日,凤山县乔音乡同乐村同乐坪屯陆祥明坐在自家核桃林下乐呵呵地说道。
从2001年开始,陆祥明利用60亩山地,种下了900多株核桃,2006年开始少量挂果,2009年核桃收入1万多元,之后逐年递增,这几年家里建起了崭新的楼房,并送儿子去上海读大学,日子过得很殷实。
这是凤山县坚持发展核桃十五年,群众生活发生变化的一个缩影。
十五年来,凤山县历届党委、政府咬定目标不放松,坚持换届不换产业,一届接着一届干,每届班子都把发展核桃产业的接力棒传递得十分稳健,县委、县政府领导亲自带队到中央、自治区相关部门汇报工作,争取核桃产业发展资金。
针对核桃挂果周期长问题,十五年来,凤山县大力推广“林地间作”模式,在核桃树下套种农作物,以短养长、以耕促抚,有效解决了核桃生长期较长、株行距宽、土地利用率低、经济收益慢等问题,大大提高了农民种植核桃的积极性。目前,该县先后探索出“核桃+桑、核桃+玉米、核桃+烟、核桃+药材、核桃+黄豆”等核桃林套种模式,要求农户因地制宜地选择间套种模式。全县每年核桃间套种农作物面积达2万多亩,间种作物收入800多万元,农民年人均增收50元,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有力地推动了全县核桃产业和农业生产共同发展,实现了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核桃产业发展模式。
此外,凤山县高度重视科研开发工作,自主选育出适合凤山土壤气候生长的优良品种凤优1号,在2013年7月第七届世界核桃大会组委会“三优”评选活动中,荣获“中国优良核桃品种”称号。
经过十五年的发展,截至目前,全县核桃种植面积达33万亩,覆盖全县9个乡镇98个行政村(社区)、1376个村民小组3.2万农户,是全区、全市核桃种植面积最多的县之一;森林覆盖率达81.15%。2014年,全县核桃试产面积4万亩,产量500吨,产值1800多万元。进入达产期后,预计年产量达1.8万多吨,年产值7亿元左右。
展望未来:“绿色崛起”不是梦
“以前山上种玉米,一亩地只有百把块的收入,现在全部种上了核桃树,丰产期后每亩按现价得4000多元,再过几年我的核桃全部挂果,每年收入将很可观!”憧憬未来,种有40亩核桃,家住凤山县中亭乡柏林村农民骆尚球一脸幸福。
核桃铺就生态路,金果叩响富贵门。如今,核桃“生态致富梦”离凤山群众越来越近。
“凤山县计划在未来几年继续有序种植核桃20万亩,力争实现全县核桃面积达50万亩的目标。”凤山县委书记廖锦成说。
(本版图片由凤山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