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4年累计减贫78.3万人

实施开发扶贫夯实群众脱贫致富基础

  8月11日,南丹县城关镇恩村村更上屯一村民在采摘红心猕猴桃。 符龙强 摄 

  河池属于“老、少、边、山、穷、库”地区,由于基础设施薄弱、扶贫产业缺乏,在国家新一轮扶贫攻坚中,河池仍然是全国、全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根据国家新扶贫标准,2011年全市贫困人口达162万人,扶贫攻坚任务异常艰巨。

  在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自治区一系列决策部署的基础上,从2012年起,市委、市政府结合河池实际,认真总结过去扶贫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创新扶贫思路,明确提出把“扶贫开发”转变为“开发扶贫”,变传统主要依靠外力扶助脱贫为主要依靠内力发展治贫,消除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突出扶贫工作的内生性、自觉性和系统性,把扶贫工作的从外扶为主转向内强为主。

  ■市委、市政府结合河池实际,创新扶贫思路,明确提出把“扶贫开发”转变为“开发扶贫”,突出扶贫工作的内生性、自觉性和系统性

  ■全市农村贫困人口由2011年底的162万人下降到2014年底的83.7万人,4年累计减贫78.3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4118元增加到2014年的5723元,增长39%

  8月11日上午,记者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安示范区塘官红心柚种植示范基地见到陈军时,他正在给10多位群众讲授红心柚管护技术。

  陈军是广西金果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2012年4月,我市率先在广西探索实施开发扶贫“整乡推进”大安示范区建设后,环江县引进金果公司兴建有机水果种植示范基地,目的是通过示范带动,带领周边群众发展产业,脱贫致富。

  “今年示范基地的红心柚挂果约70亩,中秋期间就可以上市,预计产量100万公斤,产值800万元。”陈军说,在示范基地的辐射和带动下,仅仅3年时间,大安示范区就有2200多户农户种植红心柚,种植面积达1.7万亩,其中1346户贫困户种植9422亩。

  产业兴则农民富。翻开“整乡推进”大安示范区建设3年来的成绩单,我们欣喜地看到:该乡2.1万多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的2978元增长到2014年的4812元,今年有望超过5500元;贫困人口从2011年底的9116人减少到2014年底的2687人,今年将进一步减少,减贫速度是往年的4倍以上……

  大安示范区建设取得的优异成绩,只是我市在新一轮扶贫攻坚战中,科学谋划,创新思路,大力实施开发扶贫结出累累硕果的一个生动缩影。

  “扶贫开发”和“开发扶贫”,两个词前后调换,意思看似差不多,但体现的却是市委、市政府决心通过大力发展扶贫产业,提高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让贫困群众通过产业扶贫和智力扶贫,走上脱贫致富道路的特别用意。

  在开发扶贫思路的引导下,我市逐步形成了“基础提升、产业带动、能人带领、教科引领、保障支撑、易地发展、连片推进、生态维系、责任保证、机制健全”的开发扶贫工作总体思路,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扶贫产业建设、扶贫生态移民、农民素质提升为重要抓手,进一步细化工作措施,使工作更加具体化、可操作化,确保取得实效。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随着开发扶贫的深入实施,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市开发扶贫工作成效显著。全市农村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162万人下降到2014年底的83.7万人,4年累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78.3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4118元增加到2014年的5723元,增长39%。

  因地制宜 科学布局产业

  ■选好选准产业,把核桃、糖料蔗、桑蚕、特色水果等10大产业确定为新阶段扶贫的重点产业;目前全市“一县一品”的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按照“精准扶贫”思路,大力实施“产业全覆盖”行动,共投入财政专项资金5.28亿元,产业开发累计覆盖贫困村1483个次,受益人数146.31万人次

  发展产业是脱贫致富的根本所在。开发扶贫,必须有产业支撑。

  河池山多地少,但生态资源丰富,“山青水秀生态美”是河池的独特优势。必须充分发挥各县(市、区)的优势,选好选准产业,才能促进扶贫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因此,产业扶贫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因地制宜,通盘考虑,科学合理布局产业。

  经过对河池市情的深化认识和精准分析,在开发扶贫工作中,我市突出产业带动,把核桃、糖料蔗、桑蚕、蔬菜、特色水果、经济林、生猪、肉牛、山羊、家禽等10大产业,确定为新阶段扶贫的重点产业;并按照“精准扶贫”的思路,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大力实施“产业全覆盖”行动,确保每一个贫困户至少发展一种扶贫产业,夯实脱贫致富基础。

  “整市推进”核桃产业,是我市开发扶贫的一个重大决策部署。针对大石山区的实际,市委、市政府在充分调研和论证基础上,按照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收、富民产业和富县产业兼顾、短线产品和长线产品兼有的“三兼”原则,把核桃作为“整市推进”的扶贫主导产业,全力推进产业建设。

  短短3年时间,全市核桃种植面积从2011年底的13万亩增加到目前的216万亩,提前一年实现200万亩的中期目标,成为全区最大的核桃产业基地,当前核桃产业发展正全面转入重点管护阶段。

  “在大力推进核桃等全市性扶贫产业的同时,市扶贫办主要是加强对各县(市、区)的指导,充分发挥各地的积极性,因地制宜,布局产业,不搞一刀切,能种则种,宜养则养。”市扶贫办主任胡革说。

  在扶贫产业发展工作中,我市注重针对各县(市、区)土地、气候、光照、海拔等自然条件不同的客观实际,加强调查研究,科学指导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扶贫产业,避免“一刀切”和“一窝蜂”式的盲动,大力培育区域特色产业,促进扶贫产业健康发展。

  目前,全市“一县一品”的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格局初步形成。金城江绿壳蛋鸡、宜州桑蚕、罗城毛葡萄、环江红心香柚、东兰板栗、凤山核桃、巴马油茶、都安毛葡萄、天峨珍珠李、大化大水面养鱼、南丹猕猴桃等市场前景看好,打造了宜州茧丝、东兰板栗、罗城毛葡萄、南丹猕猴桃、天峨珍珠李等一批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农业产业品牌,建成了一批辐射面广的种养示范基地,不断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向规模化发展。

  “如今,龙滩珍珠李名气越来越响,许多外地客商慕名而来!”在7月29日天峨第二届“龙滩珍珠李节”上,八腊瑶族乡甘洞村党支部书记田明干高兴地说。当天,全国各地的经销商选购(含订购)超过30万公斤的珍珠李。在八腊示范点的带动下,今年该县的龙滩珍珠李种植面积达7.8万亩,投产面积1.5万亩,产量8000多吨,产值8000多万元。

  “十二五”以来,我市共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28亿元,产业开发扶贫累计覆盖贫困村1483个次,受益人数146.31万人次;产业开发扶贫对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的覆盖率分别达100%、92.4%、94.7%。

  授人以渔 增强内生动力

  ■大力实施“扶贫培训促脱贫”工程和“雨露计划”,从思想上转换观念,增强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整合各级各部门培训资源,完成农村实用技术培训60多万人次,培训骨干学员3万人次、科技致富带头人2万人次,培养农村经济能人4100多人

  关于扶贫,记者曾听说过这样的故事:以前到贫困户家里,经常是带一些棉被和衣物,或者送几只小猪和小羊,期待群众能够发展生产,脱贫致富。但过一段时间再到群众家里,发现小猪小羊不见了,连衣被都被拿去换酒喝了。

  扶贫要扶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简单的“输血式”扶贫,很难彻底消除贫困,只有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培训,从思想上转换观念,增强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才能激发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才能彻底拔掉“穷根”。

  为此,我市把教育扶贫放在重要的位置加以推进,大力实施“扶贫培训促脱贫”工程和“雨露计划”,并围绕产业扶贫项目,抓好农民素质培训,着力培养一支带头脱贫致富和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科技型、技能型农民队伍,努力从源头上提高贫困地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实现“持续造血”和“永续发展”。

  河池属于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农村教育水平低,思想观念比较落后,特别是中长期产业项目,绝大多数农民只种不管,没有收到应有的经济效益。因此,在抓好教育培训的同时,我市还特别重视思想引导,努力摆脱“等、靠、要”的观念。

  “当前,核桃发展转入重点管护阶段,核桃办工作人员大部分时间都在各县(市、区)跑,总感觉事情做不完!”近日,记者好不容易约到了市核桃办常务副主任韦御敏。韦御敏告诉记者,核桃种下去了,管护非常重要。因此,在加强技术指导的同时,还要做好群众的思想引导,不能让群众有“种下去就万事大吉、坐享其成”的想法。

  2011年以来,全市投入农村教科文卫资金9.6亿元,并整合各级各部门培训资源,完成农村实用技术培训60多万人次,中短期职业技能培训4万人次以上,培训骨干学员3万人次、科技致富带头人2万人次,培养农村经济能人4100多人。

  随着群众思想认识和文化素质的提升,在政府的积极引导和能人的示范带动下,许许多多贫困群众积极主动发展扶贫产业。环江县大安乡环届村的覃亚林,就是看到种植红心柚能发家致富后,大胆创业,种了35亩红心柚,今年已开始零星挂果,预计明年就可以上市销售。

  “刚开始也很担心,现在看到挂果了,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下一步还要继续扩大规模。”面对记者,覃亚林的话朴实而又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