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节庆为契机,永福举行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图为每年一届的春节龙狮闹新春。 通讯员夏冯斌 摄
▲永福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图为永福县委书记蒋昌桂(前排左二)、县长王芳(前排右二)与参加文艺演出的老演员合影。通讯员夏冯斌 摄
今年3月,永福彩调登陆第二届孟加拉达卡国际戏剧节,第一次走出了国门。通讯员于燕芳 摄
2015年“三月三”上,50多名瑶族歌手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歌对唱。通讯员夏冯斌 摄
▲永福县经常举行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通讯员夏冯斌 摄
▲将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开展在群众家门口,图为永福县百寿镇第二届广场舞大赛在朝阳村举行。通讯员夏冯斌 摄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宁州古城在保护性修缮中。(资料图片)
“哪嗬嗨……”调子一唱喜洋洋。去年7月《广西养生长寿健康产业永福发展规划》实施以来,永福县以休闲养生文化为切入点,通过发掘以彩调文化为代表的福寿养生文化,大力推进“文化强县”建设,群众基础性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福寿养生文化内涵不断丰富,也为该县健康养生养老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
传承与创新,打造永福标志性文化符号
2015年7月7日-10日,永福县第三十届“茅江之夏”农村彩调大赛盛大举行,这是1986年该赛事举办以来的第三十年、第三十届,20支农村演出团队350余人参与此赛,通过该县电视台的全程直播,身处偏远山村的彩调爱好者也能享受彩调盛宴。本届大赛由广西戏剧家协会、中共永福县委宣传部、永福县文化体育局共同主办,这是“茅江之夏”30年来,首次由广西戏剧家协会这样的自治区级艺术单位牵头主办,赛事进入新高度……
永福是彩调之乡,彩调在永福已有400余年传承历史。该县充分用活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彩调)之乡”和自治区文化厅授予“广西彩调艺术传承创新基地”的契机,繁荣彩调文化,打造彩调精品,扩大了永福彩调的社会影响力。
2012年10月,永福县继第一届在宜州、第二届在柳州之后,成功承办第三届广西彩调艺术节和2014年第四届广西彩调艺术节。永福浓厚的彩调氛围让广西彩调人看到希望,自治区文联副主席、自治区戏剧家协会主席常剑钧对彩调在永福的群众基础用了两个“随处可见”来形容,“江边街头随处可见的戏台,街上随处可见的彩调观众”。如今永福已经连续举办第三、第四两届广西彩调艺术节,并成为广西彩调艺术节常设承办地。每隔2年,广西彩调艺术节就在永福盛大举办。得益于彩调文化艺术的历史和扎实的群众基础,2014年,文化部授予永福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彩调)之乡”。
借着广西彩调艺术节的东风,该县推动彩调创新,佳作不断。《凤山竹》斩获2012年第三届广西彩调艺术节优秀剧目奖、第八届广西剧展大型剧目展演金桂铜奖,彩调剧小戏《追梦》荣获第五届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优秀剧目奖(最高奖项),这也是广西县级剧团首次荣获国家级大奖。今年3月,非遗(彩调)中心的演员们带着《王二假报喜》、《王三打鸟》两个精品彩调剧登陆孟加拉国第二届达卡国际戏剧节,永福彩调走出国门。演出得到了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孟加拉国文化部部长全程观看,并为演员颁发了纪念奖牌。孟加拉国国家电视台、NewAge(新时代)日报等对演出做了全程跟踪采访。
为了推动全县彩调发展,该县将彩调团转型为永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彩调)传承保护中心,专门从事彩调艺术的研究、保护、传承、展演;该县出台《永福县戏曲创作演出奖励办法》,通过重奖激发剧作家的创作热情;形成一年一度的彩调创作笔会机制,彩调编剧们坐在一起,打磨新作精品剧本;结集出版了《永福彩调史稿》等一批彩调书籍,为彩调研究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为进一步推动精品创作,该县还从今年起每年从“茅江之夏”彩调大赛中选出2-3名优秀的年青艺人充实非遗(彩调)中心演出队伍。
在永福民间,还有70多支农村彩调队活跃在舞台上,其中20支经常有演出。为了呵护群众这种热情,永福县委、县政府沿“永福县城-罗锦镇”一线,建立起了永福彩调核心保护区,对沿途各村屯给予政策支持;对70多支彩调队进行培训和辅导,并配给锣鼓、音响等演出设备,给予物力、财力支持;该县建成9个乡镇文化站、37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另有12个在建)、97个村级文化室,完善了演出平台设施建设。该县林村的室内彩调剧场可以同时容纳300多位观众,在广西的村级演出剧院中都是顶级的。该县还投入100多万元对县城福寿广场、县剧院、彩调表演中心等多个演出舞台进行了扩建和修缮。
节庆为契机,群众性文化活动日渐丰富
以彩调文化为龙头,该县不断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并充分利用福寿节、彩调节等节庆契机,及时为群众奉献上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
该县建立起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并形成独具特色的群众文化品牌活动。文艺迎春、茅江之夏、福寿金秋及冬季全民健身是永福四大传统群众文体活动。每年春节初二,“凤山之春”彩调展演在县城福寿广场拉开序幕,多支彩调演出团队在这里演出,春节期间,该县还组织彩调队到各个行政村(社区)去送戏。“茅江之夏”是一年中彩调爱好者最热闹的节日,每年都有20多支彩调队在这里一争高下,20个现代戏全是当年新作,传统戏除了精品也不乏创新之作。“金色之秋”则在每年10月的福寿节期间举行,除了彩调演出,还有山地自行车赛、钓鱼大赛、徒步等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赛事。冬季全民健身则以气排球、篮球等各类体育活动为主,活动得到了群众广泛拥护。
永福文化底蕴深厚。多年来,相继成立了永福书画美术工作者协会、永福书画院、诗联学会、山歌协会等20多家民间文艺社团。该县文化部门充分发挥民间社团作用,带活全县群众活动。每年,诗、书、画及民间彩调等传统特色文化比赛层出不穷。同时,将影视宣传、思想道德教育、普及科技卫生知识、开展文体活动等有机地融入农村文化工作中,开展多种形式的为农民送戏、送书、送科技知识活动,达到“1+1>2”的效果。
该县加快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在县城,该县新福寿博物馆正准备布展,开放后与县剧院、县体育馆、福寿广场(含县宣传文化中心)成为该县四个文化标志性建筑;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初具规模,建有9个乡级综合文化站,49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在建12个)和97个农家书屋。如今,各乡镇均修建一处标准化灯光球场,90%以上的行政村修建一处篮球场,并配备相关的体育设施。
保护文化遗产,为福寿文化留住历史之根
永福县诸多文化遗产中有一条主线:那就是以追求人生长寿、社会安宁并无处不在的福寿文化。幸福长寿是永福民众在历史长河中追求的人生理想,理念上突出“人生长寿、社会安宁”,行为上以人生“崇文济世、尚武救国”为目标,生活生产实践过程中讲究性格平和、饮食科学、生态环保、心情欢乐、老少和睦。在不可移动的文物中,以百寿岩最有代表性。在非遗项目中,则有廖扶传说、过山音、祝寿歌、彩调、王世则传说、李王传说、瑶族度戒等载体。
永福县文化遗产丰富。目前,全县现有文物12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永宁州城城墙、百寿岩石刻),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处,包括古遗址、宋代窑址、明清古民居、古桥梁、古墓葬、摩崖石刻,等等。列入县级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42项,其中《福寿文化》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5项,《永福彩调》、《永福阴笛乐》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
该县做好文物保护单位的升级申报和保护。
近日,一支文物修复小团队正在永福县百寿镇,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宁州城城墙展开保护修缮工作。工人们对墙体大型条石进行编号,并采用同样材质的条石进行更换,以确保修旧如旧,保持古城墙原始风貌。永宁州城城墙位于永福县百寿镇北约1公里,始建于明代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周长三百丈,高一丈五尺,厚六尺,土城,是长江以南明代同类古城墙中保护最为完好的一座。2013年,永福县永宁州城城墙与百寿岩一道升级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年6月,永宁州城城墙保护修缮开始,投资1245万元,将对永宁州城4段城墙、文物建筑、石拱桥、护城河堤、国殇坛遗址等13处文物建筑进行维护。
除正在进行修缮的永宁州城城墙外,另一“国宝”百寿岩石刻的保护项目,也于今年6月份完成国家层面的立项。
该县配合自治区考古所进行的窑田岭宋代窑址大面积发掘整理工作还在继续。为配合湘桂铁路扩能改造,该县与自治区考古所联合在窑田岭窑址发掘了10座斜坡龙窑,出土了瓷器残件近60吨,器物中有开中国红釉瓷器先河的铜红釉碗,有五种形制近300余只腰鼓等珍贵文物。此次发掘工作还开创了广西文物保护工作的先例——— 为保存窑址作坊遗址和窑床遗址,通过此地的公路为遗址保护东移20米,为永福后代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上,该县做好收集整理和传承工作。7月3日,一场主题为“民族医药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座谈会在该县民族局举行,这场座谈会为非遗项目——— 永福壮、瑶医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医药技术的交流平台。在自治区级非遗项目——— 永福彩调的传承上,该县在县一小、林村、湾里村上台屯等地建立彩调少儿传习班,确保永福彩调后继有人;“茅江之夏”彩调大赛还专门为未成年的登台表演者建立跟踪档案,及时发掘彩调新秀。
该县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开展,实行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发挥其社会价值。该县县博物馆每年累计开放达250天,年参观人数近万人次。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发挥文物社会价值,该县在凤山公园大门旁新建福寿博物馆,建筑占地面积800平方米,现主体工程已经完工,预计明年可以投入使用。
高起点规划,五举措丰富福寿文化内涵
福寿文化是永福人民最宝贵的财富和最值得守望的精神家园,一年来,该县以文化休闲养生为切入点,高品位提炼福寿文化精髓,推进以彩调文化为代表的福寿文化与旅游、休闲农业等健康养生产业深度融合,使福寿文化成为永福县发展健康养生产业的有力文化支撑。
抢占福寿文化的制高点,该县高标准编制《永福县福寿文化发展规划》,推进福寿文化建设的全面实施。
充分挖掘和弘扬永福八大福寿文化。该县不断地挖掘、弘扬、探索和发展永福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人文文化、长寿健康文化、山水文化、民俗文化、饮食养生文化、影视文化、节会文化等八大文化,为发展健康养生产业提供智力支撑和精神引领,目前已整理挖掘出版《永福彩调史稿》等文化书籍30余册。《行走在福寿山水间——— 徒步攻略》、《广西长寿文化集萃》等书籍出版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实施福寿文化五大亮点工程。该县正在逐步实施福寿文化宣传教育工程、承载福寿文化的场馆基地建设工程、福寿文化符号完善工程、永福名人名产名胜打造工程、福寿之乡文学彩调书画创作工程这五大亮点工程。如该县以建设凤山公园为重点,打造凤山福园“福文化”基地,项目规划有九大专题福园、博物馆、福寿风雨桥、工人文化宫、福寿街等,这将成为永福福寿文化的重要承载表现基地。
加大福寿文化宣传力度。该县以节庆活动为载体,宣传、弘扬福寿文化,自2006年至今,连续举办了九届养生旅游福寿节,充分展现了永福独特的文化魅力,进一步提升了永福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今年,充分发挥“自治区艺术创作基地”作用,拟举办广西当代摄影名家作品巡展、广西当代书法名家作品巡展等4场“长寿之乡”系列文化艺术活动等。
加快福寿文化与休闲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该县围绕生态休闲旅游业,依托永宁州古城、百寿岩等“国宝”,在百寿镇重点打造“寿文化”基地,该县通过政府投入、社会投入及争取上级资金等方式,整合资金1.6亿元,新建一批配套工程、改造一批主要街道、整治一批重点区域、升级一批旅游景区、完善一批市政设施,增强旅游接待能力。该县在罗锦镇展开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同时启动了崇山屯古民居房屋整修工作;该县还将逐渐尝试在重点乡镇实现彩调常态固定演出,丰富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也为休闲旅游增添文化魅力。(通讯员夏冯斌)
人生五福,第一福就是长寿。到百寿岩的人都不忘将“寿”带回家,祈求“寿比南山”。通讯员黄治蓉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