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烈日炎炎,放眼天等大地,葡萄飘香,辣椒火红,稻谷金黄……
仓廪实而民心安,农业强则百业兴。今年,天等县牢牢抓住“三农”工作不放松,依靠科技支撑,抓好传统农业,主动打造特色农业品牌,使该县农村经济呈现良好发展势头。特色农业风生水起
日前,笔者走进天等县绿源果场葡萄地,密密麻麻的枝叶看不见人,爽朗的说笑声却不时传来。葡萄架下,姑娘们左手提篮,右手不停地将一串串葡萄摘下,一担担新鲜葡萄从架下挑出,欢快的歌声和着葡萄的清香此起彼伏。
而在天等镇洪岭村辣椒示范基地里,景色更是喜人,辣椒叶青翠欲滴,或红或绿的辣椒缀满枝头。当地群众正双手敏捷地采摘着一个个火红饱满的辣椒……
今年,该县葡萄种植面积5400亩,柑桔种植面积2500亩,甘蔗种植面积8.01万亩,指天椒种植面积6.5万亩,建设有福新千亩槐树基地、向都镇三和合作社、宁干豪园果场、进结果桑种植园、驮堪乡果桑种植园等24个高效农业样板……
一个个数据有力地证明天等特色农业较好发展,天等农业核心示范区的建设更是喜人。
“农业核心示范区的建设,要着眼长期规划,力争使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与天等县长寿之乡、打榔艺术之乡相结合,构建有种有养有观光有休闲等独具特色的生态农业十里跨廊,为实现天等农业长期发展做好示范作用,为天等未来经济保持高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天等县委书记吴强对特色农业示范区精准定位。
天等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包含“绿源至桃永十里生态农业跨廊”、“洞宁农业生态休闲科技园”和“10万亩细叶龙竹种植观光旅游基地”三个点。目前,绿源至桃永十里生态农业跨廊规划建设核心区24亩现代生态大棚正在施工建设,168亩指天椒园已经完成备耕并陆续种植,占地16亩集接待展示培训于一体的办公区已经完成设计,年内施工建设。10万亩细叶龙竹种植观光旅游基地建设初现规模。目前,该项目已完成投资约1200万元,建立苗圃育苗基地并育出苗竹子130万株、坚果20万株,落实了驮堪乡南岭村和都康龙布村共4.2万亩土地,完成了驮堪南岭村6000多亩竹子的种植。洞宁农场农业生态科技园项目建设不断加快。目前,该项目已经完成了480亩“双高”甘蔗留作良种蔗种和除草剂的喷洒,100亩农场的果树以及莲藕均已完成种植,河道的拓宽及垃圾的清理,入园大门主体基本建设,完成对原有的房屋翻新维护工作;占地20多亩的10个三连体蔬菜大棚已经搭建完成,已经育苗种植各种彩椒。传统农业稳步发展
7月18日,在天等至宁干乡公路两边的农田里,金黄的稻穗沉甸甸地压着稻秆,微风徐来,清新的稻香扑鼻而来。一台台玉米收割机在望不到边的黄金海浪中,似一艘艘快速行进的舰船……而画面最终定格在笔者脑海里的还是农民那一张张笑脸和丰收的喜悦。
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色,是天等县农业发展努力的目标。目前,全县粮食种植面积28.09万亩,比上年同期增长0.6%。其中:春玉米种植17.1万亩,与上年持平;早稻种植面积9.51万亩,同比减少2%;豆类种植面积0.77万亩,薯类种植面积0.71万亩......
为确保农业增收,今年,该县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深入田间地头做好各项技术的宣传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素质。上半年,共开办各类种植养殖培训班275期,培训人数2.46万人次,发放资料2.15万份;强力推广良种良法,靠科技发展农业,推广早稻抛秧技术4万亩、春玉米免耕栽培技术10万亩;农作物间套种14.43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面达40万亩;推广经济作物生产的避雨、避寒、避晒技术共计7.86万亩;推广葡萄“一年两熟”技术5400亩;积极推广农作物病虫防害技术,共发布农业病虫情报8期,印发情报4640份,开展农业病虫防治田间指导10次。为保障用药安全,该县严密监管农资市场,为农业生产提供安全物资。在全县范围进行专项定期检查与不定期突击检查,对全县13个农资市场、113个经营门店开展联动执法检查,出动执法人员423人次,检查经营门店162个(次)。生态乡村洁净美
屯内道路干净清洁,房屋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绿树成荫,时不时有一些老人,坐在家门前悠闲地聊天,孩子们则在旁边尽情嬉戏……这是日前笔者走在天等镇百灵村上屯的所见所闻。然而,这只是天等县开展“生态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该县通过领导干部驻村入户带动,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各村屯成立“三化”管理理事会,制定“三化”管理员管理和确定资金筹措管理等机制,由理事会具体组织开展各项“生态乡村”建设活动管理工作,带领广大群众开展“生态乡村”建设活动,共同建设美好生态家园。截至目前,该县已成立卫生管理理事会561个,卫生管理基金398个,制定村规民约338则,卫生管理制度149个。做强“水下产业”。该县大力开展“清洁水源”活动,全县共设置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127处,新建污水处理设施7处,集中整治河流沟渠377处。同时,该县立足实际,重点对地下河水体保护和地下河资源开发作出明确规定。目前,该县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全县大气环境质量、地表水和地下水质量都达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