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将迎来30周年县庆。日前,县委书记蒋向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幽默地说:“罗城人看不到雾霾,不知道‘霾’字怎么写!”
罗城人的“牛气”源于底气!67%森林覆盖率,空气质量国家一级标准。该县长期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崛起”的发展理念,护住一方生态的同时,淘到了真金白银。
满山绿:
30年森林覆盖率增长5倍
罗城林业局档案显示,1980年该县森林覆盖率仅13%左右。龙岸镇金鸡屯72岁老人何明星记得:“那时山上光秃秃的,难见一棵大树。”
生态建设刻不容缓。自治县一成立,就出台政策,对造林给予资金和原粮指标补助,掀起了植树造林高潮。1990年,森林覆盖率增到38%。
1991年,县政府发出动员令:6年消灭荒山,10年绿化罗城!对61.6万亩荒山进行飞播造林,向世界银行贷款806万元造林7.5万亩。
2003年以来,罗城完成山上造林1900万亩,退耕还林15.2万亩,珠江防护林工程4.5万亩,全民义务植树600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67%。
光种树不保护,生态也会遭殃。罗城建设了2.79万座沼气池,改变农村能源以烧薪柴为主的局面。发展循环经济,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依法关闭涉重金属企业8家,把全县22家有色金属企业整合为5家。
乘“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的东风,建设美丽家园。各村屯形成了“十有”的长效机制,即有包屯干部、有固定标语和宣传栏、有清洁乡村理事会、有村规民约、有保洁制度、有保洁员、有垃圾收集桶、有垃圾清运车、有垃圾分类池、有垃圾焚烧炉。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美丽广西·生态乡村”建设。
绿生金:
30年农民纯收入增长36倍
得到精心呵护的青山绿水,给仫佬山乡带来极大红利。全县有经济林6.38万亩,仅油茶一项年产值就有5000万元。
“赶葡萄上山”,实现石漠化治理、经济效益双赢。在四把镇土敢屯,农民韦凤昂一家经营着250亩葡萄园,他说:“这里大部分是石头,什么都种不了,就适合种毛葡萄。”目前,全县有毛葡萄7万亩,今年产量6000多吨,产值4500多万元。
葡萄赚钱,葡萄园养殖更赚钱。走进四把镇大岭屯的万亩葡萄园,葡萄已卖完,但葡萄架下鸡成群。该基地年饲养“葡萄鸡”80万羽,驯养野猪500头,产值4000万元,带动周边200多户群众。
林下养殖、种植、旅游蓬勃兴起。2013年,罗城林下经济面积达88万多亩,产值1.48亿元,11万林农人均纯收入560元。
林果产业和林下经济,成为农民收入重要来源。县长潘秋琳介绍:“去年,罗城农民人均纯收入4485元,与全国全区有差距,但比30年前增加了36倍!”
产业兴:
绿色工业渐成县域经济支柱
罗城是“有色金属之乡”“煤炭之乡”,然而随着生态优势的日益突出,绿色工业正兴起壮大,逐步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
好山出好水。依托生态优势,罗城做好“水文章”,打造了几个知名的饮用水品牌。在九万山深处的黄金镇考榜山下,广西目前最大的单条饮用水生产线即将投产,每小时可生产饮用水4.32万支。大山里的好水,引来两亿元投资,建设年产45万吨饮用水项目。项目投产后,罗城年饮用水产能接近200万吨,产值约20亿元。
好水酿好酒。利用7万亩毛葡萄,发展葡萄酒产业,实施葡萄酒厂技改迁建项目,将葡萄酒年产能由6000吨升级到1.6万吨。
旅游业强势崛起。旅游被称为“无烟工业”,长期的生态坚持,给罗城留下了武阳江、剑江、九万山等优美的自然景观,加上独特的民族风情,罗城渐成国内外游客的“新宠”。今年1-9月,罗城接待国内游客49.3万人次,入境游客3100人,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6亿元,国际旅游收入123.8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