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避”技术让农作物像人一样享福!


  在八桂农村推广应用观摩地膜覆盖、塑料大棚、人工温室、网棚遮阳、盖棚避雨、果实套袋……这些简易技术手段和实用设施的应用,让20年的柑橘结出新果,炎热夏季长出香菇,葡萄在我区实现大面积种植。广西农业人员的汗水和智慧活生生体现在八桂大地上,让人愉悦,令人兴奋!

  像这样令人眼睛发亮的景象还有很多。盛夏,记者在桂北,看到投入低、见效快、群众易用的“三避”技术广泛推广应用,发展迅速。2001年以来,我区累计推广“三避”技术面积3670万亩,新增农业效益60亿元以上。仅2006年因“三避”技术的应用推广,我区农业新增产值20.1亿元。比较小的投入产生大大的效益,科技创新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  

  二十年柑树结新果

  覆盖着网膜的柑橘防虫网室在夏天的土地上如同一座座白色城堡崛起,绿色柑橘树与黑色的肥土,构成音乐般起伏的节奏。在广西柑橘研究所,记者看到应用“三避”技术的柑橘母本树,20年了依然“青春不老”,结出累累新果。柑橘所的农艺师告诉记者,所里那些种来用于对比试验、没有应用“三避”技术的柑橘树,早已因柑橘黄龙病死了多批。

  柑橘是我区重要的经济果树,年产值超过30亿元。但80年代以来,柑橘黄龙病曾经给我区柑橘业造成几近毁灭性的打击,桂中、桂南70-80年代发展起来的柑橘园基本毁于黄龙病,疫情还迅速向桂北柑橘主产区蔓延。柑橘黄龙病对我区柑橘产业危害巨大,给农民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经过多年不断探索和努力,我区找到防治柑橘黄龙病的法宝——在建立无病良种繁育体系的基础上,采用避寒拱棚农膜覆盖(如春季育苗)、地表栽培地膜覆盖、避雨T型拱棚农膜覆盖、果实套袋等“三避”技术来恢复柑橘产业,并把这一技术在全区推广应用,动员广大果农自觉参与综合防治,最大限度地减轻暴雨、热、冻、风、霜等气象灾害和病虫害,取得显著效果。恭城几万亩连片柑橘10多年来发病率低于可控指标;平乐源头农场自1969年种柑橘,90年代起在周围黄龙病的层层包围下,始终坚持严格的综合防治措施,实现连续11年发病率3%以下。科学管理加上适合不同地区自然特点的优良品种不断育成或引进,柑橘已成为全区水果中规模基础最好、发展潜力最大、出口竞争力最强的优势产业。今天,广西要建的已不止是桂北柑橘带,而是东南西北中一起上。

  “南方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7月18日早上7时10分,一阵轻雨过后,薄雾笼罩了资源县中峰乡大庄田王家村,杨雄生家覆了薄膜的葡萄园却一片干爽,不沾滴雨。趁着天色尚早,兴安来收购葡萄的老板秦中文以每公斤7元的价格,收购了杨雄生家100多公斤的早红提。6月下旬资源的早熟葡萄开始成熟起,他就到中峰乡收购葡萄,每天一般都要收100多公斤,多的一天收三四百公斤。他收的葡萄一般销往区内的防城、北海、南宁及区外的广州、上海、贵州等地,价钱都很好,收购价维持在每公斤七八元左右,上好的品种甚至每公斤卖到28元。秦中文告诉记者,他做水果生意已有些年头,以前区内很少规模种葡萄,他的葡萄要跑到新疆去收购。但近些年来,采用“三避”等先进技术后,葡萄在南方也能规模种植了,他在家门就可以收购葡萄。每年,他总是先收兴安的葡萄,然后到资源,收购期从6月下旬一直到8月底。

  葡萄(提子)适宜于降水少,日照长的地区,而我区春夏季降水量大,光照强度相对不足,以往被认为是不适宜发展葡萄的地区,从而制约了葡萄在我区大面积商品化栽培生产。

  近年来,农作物“三避”技术在各地不断得到应用和推广,区内如桂林市兴安县溶江镇、灵川县大圩镇、资源县中峰乡等地葡萄(提子)采取了高标准避雨栽培模式,不仅克服了南方阴雨多、病虫害难控制的问题,而且有利于调控树势,减少用药,改善果品,平均每亩增产30%以上,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优质葡萄生产基地,被誉为“南方吐鲁番”。

  让炎热夏季长香菇 

  “谁能告诉我,有没有这样的笔,留得住世上一纵即逝的光阴,能让所有美丽从此也不再凋零?”一首歌曾这样唱道。蒋远旺没有这样神奇的笔,但他能让炎炎夏日长香菇,秋天长黑木耳,四季在他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不再分明。最热的大暑天,记者一行来到蒋远旺设在兴安县崔家乡大塘村的100亩食用菌生产基地,一个个相连的用稻草、网膜搭盖的大棚将冲天暑气隔在外面,棚里人工溪水淙淙地流着,田间的水管沙沙地喷出水雾滋润大棚内的空气。这里通风避晒又避寒,温度、湿度、水源、土壤都被调控在一个恒定状态,人在其中竟感到了如春天般舒适。在这样的人间七月天,乍遇这样的景象,真是一个很美的意外。

  蒋远旺的“三避”技术完全是原创。蒋远旺种菇已有10多年,2005年前,他按常规种菇,经济效益不显山不露水。但2003年的夏天,他发现扔在外面的种菇废料也能发菇,这一偶然发现使他走上“让炎热夏天长出香菇”的漫漫求索路。经过两年多的不断试验,他将各地的“三避”技术组装配套,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循环再生式食用菌种植体系。2005年夏天,蒋远旺的反季节香菇开始试种,并于当年收益。两年间,他的食用菌基地由最初的10亩迅速发展到100多亩。如今,他春夏秋冬种香菇、木耳,一年四季都有产出,产品供不应求。他的食用菌基地每亩总产量6000公斤,去掉成本一年净赚2万多元,经济效益直线上升。

  应自治区农业厅的要求,下一步,蒋远旺要把自己的独门“三避”技术在全县及全区各地推广。

  目前我区“三避”技术栽培模式多达50多类,涉及的作物品种近600多种。“三避”技术已覆盖广西大地,惠及千万农民。不管是桂西北山 ()的早春玉米,还是沿海盛夏遮阴大棚的花卉;无论是桂北盖膜越冬的金橘,还是桂南套袋避虫的香蕉,都充分展示了“三避”技术的巨大潜力和神奇魅力。

  在推广“三避”技术过程中,我区各地针对岩溶多山地区的多雨、寒冻、暴晒等气候特点,坚持试验与示范相结合,大胆改革创新,把传统耕作技术与地膜覆盖、塑料大棚、人工温室、防虫网室、遮阳网棚、果实套袋等现代科技成果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组装配套和集成应用,实现生态、优质、高产、高效的现代农业目标。

  作为我区“十一五”期间农业实用新技术重点推广项目,到2010年,全区农作物计划推广应用“三避”技术总面积达到2600万亩,其中经济作物2000万亩,粮油作物600万亩。

  开尽梨花春又来,八桂大地处处春。我们可以预见,不远的将来,“留住一纵即逝的光阴,让所有美丽不再凋零”不仅只在歌中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