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是我区经过多年培植发展的支柱产业,为促进这一产业继续发展,需要解决几个突出问题。
一、建立健全良种培育繁殖推广服务体系问题。良种在甘蔗生产发展中起到关键性作用,是提高单产和糖分,实现增产增收的主要载体。我区目前甘蔗良种培育和培植推广与生产要求不相适应,特别是走市场经济后,科研单位受市场利益驱动,对新品种的研究预期经济效益难以实现,造成对新品种的研究原动力不足,出现断层。广西甘蔗研究所培育的桂糖11号曾对广西蔗糖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此后培育的新品种不管在数量上还是在品质上都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加上农业科研成果以往常常是被受益者认为是公共性产品,等待推广后无偿获取或免费搭车使用,导致科研开发和与受用者相互隔离。因此,政府要加强对科技成果的研究和转让扶持及管理,提供一定的经济补贴,扶持科研单位开发新品种,并建立健全一套有效的政策法规,鼓励新品种开发和科研成果的转让推广。加大扶持科研单位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甘蔗新良种,提高单产和糖分,以适应生产的需求,力争在不增加种植面积的前提下提高总产和质量,全面实现增产增收。组织科研人员开展项目攻关,通过论证的,政府应提供前期经费。经过推广种植证明价值大、辐射普及面广的新品种,政府要给予参与研究和推广有功人员重奖。此外,全区几个大的制糖集团如东亚、博庆、南华、南糖统一、农垦等,应投资建立甘蔗品种繁育繁殖基地,自主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增强企业的生产后劲。
二、兴修水利设施,建立蔗区灌溉系统。甘蔗是一年生植株高大作物,整个生育期对水分的需求量很大,水分不足,不但影响植株根系吸收,而且无法施肥。因此,兴修蔗区水利灌溉基础设施,改变甘蔗生产历来靠等天的被动局面,特别是解决甘蔗后期的用水问题,是甘蔗稳产高产的有效途径。如平果蔗区有近10万亩的甘蔗位于右江沿岸,河水常年在甘蔗脚下奔流不息,甘蔗却受到干旱的威胁。果化蔗区的那吉、永定、永安等文革时期都建有一些电灌渠道,但种甘蔗后有的人误认为甘蔗是旱作物,不需要水利设施了,因而就把这些渠道毁坏了。近年来,天气出现异常,几乎年年春秋都干旱,对蔗区水利的认识才有了转变。政府应在这些有条件的地方搞电站引水喷灌工程,由政府、企业(糖厂)出资、农民出力三方共同兴建,可提高甘蔗单产2-3吨,这将是一个造福子孙的利民工程。山区蔗区则搞蓄水灌溉,利用山塘水库蓄水,保证春秋季甘蔗用水。在耕作上要采取防旱抗旱栽培技术,如深耕蓄水、地膜覆盖、后期高培土和覆盖蔗叶等,减少蔗地水分蒸发,提高植株抗旱能力。
三、制定和完善蔗区管理制度,促使原料蔗生产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原料蔗实行属地管理,没能反映甘蔗的真正价值,因而出现了抢购原料蔗的行为。甘蔗生产关系到当地税收、企业效益等问题,因而给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到底是放开好还是划区域管理好谁都不敢下定论。自治区政府应该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评估论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原料蔗生产管理办法细则,找出农民与企业的利益结合点,既充分调动起农民种植甘蔗的积极性,又能激发企业扶持甘蔗生产的信心。目前仅靠自治区的文件性规定不准跨蔗区抢购原料蔗,没有可操作性,难以控制抢购风,也缺乏执法依据。笔者认为,我区蔗糖生产发展几十年来,已形成相对固定的生产(压榨)能力和甘蔗种植区域,目前只有极少数厂家吃不饱,并且大部分糖厂蔗区都具有运距短,交通运输条件较为便利,砍运服务工作日臻完善的优势,种蔗的农户几乎都得到当地糖厂的优惠政策待遇,蔗农与本地企业已建立有良好的互信关系,只要是公开、公平的放开流通,根据价值规律调节,放开原料蔗流通后不会引起大的波动,只要处理好税源归属问题,其它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继续完善“企业加农户”的甘蔗生产契约关系,同时,教育农户一定要按合同把所生产的甘蔗交售给企业,不要图眼前利益。在原料蔗紧缺的情况下私自外销,是自酿苦酒。一旦甘蔗增收,本地糖厂限量收购,农户就得叫苦不叠。
(作者单位:平果市农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