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感光型”红薯新品种冬种兼繁苗项目通过验收
春夏难结薯难题迎刃而解
4月9日,由广西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组织实施的“弱感光型”红薯新品种冬种兼繁苗技术示范项目,顺利通过广西农业厅、广西大学、广西农科院等单位组成的联合专家组验收。这不仅破解了我国南方传统红薯种植春夏难结薯的难题,还首次实现夏种秋收、秋种冬收、冬种春收的“一年三熟”。
当天上午,专家组成员来到北海市银海区龙潭镇“弱感光型”红薯新品种冬种兼繁苗试验示范区,对去年11月底种植的桂经6号、心香等品种进行了抽验,通过测点总薯数、商品薯数、薯块分类称重等程序,得出结论。
广西及我国南方地区传统红薯品种对光照极为敏感,春夏种植一般不易结薯,多为秋种冬收。针对这一状况,广西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韦本辉研究员提出广西应研究利用“弱感光型”品种并开展相关研究,由他主持杂交育种获得了一批红薯新材料,同时筛选出心香、桂经薯2号、桂经薯3号、桂经薯5号、桂经薯6号等10个弱感光型红薯新品种。经过在北海、北流等地进行冬种兼繁苗夏用试验示范取得成功。它的试验示范成功使得我区大部分地区,在冬闲田红薯冬种时,薯、苗兼得,改过去最多两熟为三熟,其产量也显著提高,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该项目在实施中还成功完成大型拖拉机开沟起垄技术应用示范。
广西大学农学专家表示,这一成果不仅是我区红薯栽培方式上的一次重大革新,而且为今后发展冬种作物提供新的技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