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全文约10500字,共分六个部分23条,包括:加大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持续推动农业稳定发展;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等内容。这份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出台的这一系列农业科技创新的新思路、新政策。如何解读?7农业特邀国家发改委城镇发展中心研究员、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杨禹在线解读一号文件,以下是访谈实录:
wlwy万里无云 :向评论员杨禹提问:这是第九个一号文件了,您认为要让它发挥作用、真正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最关键要解决哪些问题?
评论员杨禹 :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可谓千头万绪。一号文件的诸多要求,如细分,说有几百上千项具体工作也不为过。我将其概括为三个“更多”:一是更多平台,给农业科技搭建更多操作平台;二是更多投入,把文件里新提的加大投入措施落实好;三是更多伙伴,除了传统意义的农业科技队伍,还有更多农业合作组织等参与。
雷老虎的足迹 :向评论员杨禹提问:从文件的精神看,农民可以得到什么具体的实惠?
评论员杨禹 :细说起来,一号文件里很多表述,一句话就代表着一个具体的、能给一部分相关农民带来实惠的政策。比如“提高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水平”。类似的表述得写几十条微博回答你了。政策表述里的实惠是有,关键看能不能把这些“惠”尽快落“实”。
青年观察员 :向评论员杨禹提问:国家每年三农投入超过万亿,使用效率却越来越低。目前的农业技术服务和推广体系已经过时,这个一号文件没有抓住中国农业的核心问题。您认同此观点吗?
评论员杨禹 :建议您把过去这8年的一号文件放在一起看。它们不是孤立的,而是一脉相承的政策体系。所以,今年聚焦农业科技,并不意味着农业科技就是中国三农问题最核心的事情。温总理这十年,在搭建系统的农业政策提下上,还是下了功夫的。未尽事宜还很多,希望下届政府继续努力,继续完善这个政策体系。
在路上-马瑞强:向评论员杨禹提问:农村即将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是“有地没人种,有人不会种”的尴尬境地,解决此问题我个人认为最佳的方式是农村土地流转,但是政府层面始终在土地流转问题上持保守态度,不知道您对此有何看法?
评论员杨禹 :三农领域最核心、最本质的问题,是土地问题。土地流转改革推进多年,徘徊较多。它的好处是促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顾虑主要是如果改革制度设计和执行不规范,很可能加大农民失地的风险,引发社会动荡。政府的“保守”,主要顾虑在此。
乐乐依:向评论员杨禹提问:杨先生您好,我非常关注您的评论。我认为,机制好突破,体制却很难通过一份文件得到转变和纠正…您认为1号文件的力度,足以扭转农业科技创新的薄弱态势么?会不会只是雷声大雨点小呢?政策下到基层,又能落实多少呢?
评论员杨禹 :一份文件,很难从根本上扭转农业科技创新的薄弱态势。就像去年一号文件关注农田水利,但农田水利的欠账,不是去年一年能补上的,恐怕要按照文件的思路,扎实地做个十年二十年。今年同样。关键是从文件里看方向对不对,措施实不实。莫轻言“文件一出、马到成功”,也莫轻言“不管用”。事在人为。
刘广利-中国农业大学 :向评论员杨禹提问:杨老师您好!国家对农业科技的关注无疑是一个农业利好。但问题是,农业科技的实施主体应该是哪些?农民还是农业科研工作者?三农问题中,农业科技与农民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是怎样的?对农民增收和农村的发展有何预期和具体的措施?谢谢
评论员杨禹 :上午我在央视评论中解读一号文件时也反复提及,发展农业科技,一是要有一支更棒的农业科技队伍,二是还要有更多年轻的、有知识的农民。因为农业科技队伍只是提供服务,粮食最终还是农民种出来的。“谁来种地”的问题,越来越麻烦。解决之道,是让科技含量高的农民多挣钱,把一部分年轻农民吸引回来。
整个扣扣都步步惊心了:向评论员杨禹提问:杨先生您好!非常喜欢您在央视的评论,想要请教您文件中提到的“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这句话,具体是提要突破哪些障碍,又是要通过怎样的措施呢?谢谢!
评论员杨禹 :财政的钱是有限的,给农业大幅度增加投入了,就意味着短时期内要在其他原来花钱的方面抠下很多钱来。减谁的钱,谁也不愿意。所以,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所要克服的障碍,不在于多给谁钱,而在于怎么机制性地少给谁钱,包括财政退出一些本不该由政府花钱的领域。
广播有人:向评论员杨禹提问:为何连续九年都来1号文,是不是说明三农问题,存在严重的系统问题?
评论员杨禹 :过去30年里一号文件有14次“涉农”,2003年之前我国农业连续5年减产,2004年以来一号文件连续涉农,农业8连增。种田讲究“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一号文件管不了老天爷,所以就不断发力,管好前两项。其实“一号”并不意味着它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涉农多在一号,也许因为农业的一年之计更在于春吧。
MUFC高晨川:对评论员杨禹提问:当前好多农民见今年什么菜贵,下一年就大面积种植,市场供大于求,严重滞销。再下一年,没人种了,价格又虚高。循环不止。政府在这件事上应当怎样做?
评论员杨禹 :一号文件从农业科技的角度提了一个“生产经营信息化”,针对农产品销售的“大小年”问题。我以为此事的关键,是这个为农民服务的信息化平台,到底由谁来出钱出力搭建。农民无力,企业若不赚钱也不会做,政府需要担起来,把它看作公共服务的一部分。
李德士:向评论员杨禹提问:很多1号文件提到的东西最终都靠基层落实,而基层的待遇又是最低的,没有积极性。这就造成了很多东西都是,喊出来、写出来的。
评论员杨禹 :这次一号文件在农业科技领域拿了不少真金白银,目的就是尽快改善基层待遇。比如“实现在岗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平均水平相衔接”。类似措施还有十余条。基层待遇的提高不可能一夜间完成,把今年这些要求落实好先。
统计人魏绍军 :向评论员杨禹提问:杨评论员您好!经常在中央台的新闻中看您评论时事,甚为佩服!看了今年一号文件的标题,内容还没有细看,但标题已经告诉我们重点是关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想问一下,转基因作物的大量种植属于农业科技创新吗?
评论员杨禹 :对转基因作物,争议很大。据我所知,国家有关部门尚未批准可以商业化生产转基因农作物。科技领域内的争论,近年来很激烈。这是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科学层面不妨多探讨,落实层面慎重为好。
中国互联网协会:向评论员杨禹提问:中央的惠农政策都很好,但一个老话题还是怎么样保证到地方上不被打折卡壳同样重要。文件里面对这些有可操作性的严格规范吗?不好意思,我没看文件。
评论员杨禹 :诚如您所言,中央政策到地方打些折扣,这恐怕不只在农业领域,其他领域亦然。我的看法:1、打点儿折扣,难免。折扣率别太高。降低折扣率有赖更深层次改革。2、有些惠农政策是中央拿钱,这些政策落实较好。3、地方出钱的政策不见得都落实得不好。一号文件对落实有要求。这个要求,有待更制度化。
高昂而立之年 :向评论员杨禹提问:接下来的两会会有更深度的解读吗?
评论员杨禹 :全国两会上,也许我们具体听听各地怎么拆解一号文件。听的角度,一是地方一些具体落实措施,从中找找亮点,农业亮点常出于地方。二是听地方诉苦,诉的苦里能看出做事的难度。三是发展农业上,中央与地方也有一些“屁股位置不同”所带来的博弈,这个值得细观察、多琢磨。
责任编辑:光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