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区]三塘镇 从“菜农”到“花匠”

  4月3日,细雨朦胧。南宁市兴宁区三塘镇路东村的潘志莲带着同村的4个姐妹忙着为一家果木场种树。“过去种水稻、甘蔗,全家年收入不到1万元。现在家里田地都租出去,每年收租金差不多1万元;平时我们夫妻俩去周边打工,一个月收入四五千元。收入比过去翻5倍。”潘志莲说。

  三塘镇同仁村的农户过去一直靠种水稻、苦瓜等维持生活。由于市场不稳定,村民日子一直过得很拮据。去年,兴宁区经过多次调研,开始大力发展适合当地村民经营的农产品——鲜切花精品农业。

  “鲜切花消费快速增长,市场前景广阔。而且,鲜切花产业是典型的高科技产业,投入小、产品附加值高、持续种植周期长等,平均亩产可达两万元。”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园林花卉研究所的唐遒冥说,目前,我区市场上销售的优质鲜切花90%是外地花卉,“我们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而且已经掌握先进种植技术,本地种出的非洲菊等花种质量也相当高。”兴宁区采取“科技+公司+农户”方式,从技术培育到打药种植,从花苗配送再到成品销售运输,农户无需像以往一样操劳,林科院科研人员定期免费教技术、定期田间指导,实行“一条龙”的产销服务模式。

  “这种‘捆绑式’经营可以最大限度地把准市场脉络,分担风险,互利共赢;同时联合科研机构介入,依托现代科技力量,能保证产品质量和多元化运转。”兴宁区科技局局长黄文说。

  去年5月,梁福荣在自家田地种起鲜切花的切叶品种“天门冬”,完成由菜农到花匠的“华丽转身”。“真是立竿见影地富起来了。你看,我每亩一年投入300多元,去年有1万多元收入,上个月又挣6000多元,今年收入3万元不成问题。”梁福荣笑容满面地说,现在干活轻松,挣钱还翻番。

  据了解,目前兴宁区已建大邓与同仁两个鲜切花示范基地,种植了非洲菊、天门冬、茉莉花、肾蕨、栀子花等鲜切花品种60多亩,鲜切花年收入达120万元。此外,兴宁区正在打造的“十里花卉长廊”项目,将把花卉产业升级成为花木环绕、十里飘香的城市近郊生态农业休闲旅游产业,从而带动周边农户再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