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等:昔日“三水”苦涩多 今日“一水”送福来

  天等县盛典村新民屯村民过去喝水靠天上下雨,靠从几公里外、从高山上石缝中取水,而如今,家家户户接通自来水——

  昔日“三水”苦涩多 今日“一水”送福来

  

天等:昔日“三水”苦涩多 今日“一水”送福来

  图为盛典村新民屯村民引自家的自来水浇菜

  “以前村里缺水,一盆水洗完脸又喂猪。现在村里建了水厂,抽山泉水供到每家每户,我们也像城里人一样用上了洗衣机、热水器。”10月16日,在天等县天等镇盛典村新民屯,年近50岁的村支书王红星高兴地对记者说。

  然而,四五年前的新民屯,可不是这个样子。

  盛典村多年来一直是天等县74个贫困村中的“老大”,号称“天等第一贫困村”。全村有12个自然屯1570户7380多人,仅靠人均1亩的旱地种植玉米为生,自然条件恶劣,尤其是缺水。新民屯虽说不是盛典村中最贫困的,但也算得上“佼佼者”了。

  靠天吃水,曾是新民屯最古老的传承。每家每户都备有大大小小的木桶,一下大雨一溜儿排在屋檐下接水,满了就倒入大石缸储存起来。

  “在这里水很珍贵,每一滴水村民都很珍惜。全家人用同一盆水一起把脸洗干净后,才轮流洗脚,洗完脚的水又拿去喂牲口。洗澡则是非常奢侈的享受了,每月最多三次。”王红星告诉记者,有时,天上下过小雨后,牛在村道上踩出的印痕会有少许积水,村民会带上木桶和小勺子,一勺一勺小心翼翼地把水舀到桶里,采集回家后用土布过滤几次除去杂质,等水沉淀后再拿来饮用。

  然而,仅靠“天上水”终究不够用,更多的日子里,村民只能去挑水。

  “我从上小学就开始跟大人去挑水了。”王红星说,以前新民屯的生活用水需到4公里外的大隆村教育屯的地下溶洞去挑,往返需两个多小时,一天得挑两三次。

  家住塘沙屯的农杨勇和王红星是同龄人,他说:"我和支书经常结伴去挑水,挑了10多年,其中的艰辛一言难尽啊。"

  除了"天上水"和"远水",有些村民还选择"高山水"。

  新民屯后山上有一个叫"江伍"的山坳,树木比较多、杂草丛生。在一处低洼的石缝凹槽里长年有少许清水滴下,一天也就是六桶水的量。为求路近,有些精力旺盛的青年男子深夜12点就起床,带上木桶爬上山坳接水。

  王红星说:"一天不停地接,能接上六桶。因为这里离村子较近,有时候来接水的人比较多,就得排队,有时还因为抢水而打起来呢。"

  2008年,随着大石山区饮水工程的全面实施,依靠政府提供的资金,盛典村在村里打通了地下水井,建起了水厂,把水接到各家各户,解决了饮水难的问题。新民屯村民喝上了干净安全的"自来水",彻底告别了"天上水"、"远水"和"高山水"。

  有了足够的水,村民养起了更多的家畜,在地里种上了甘蔗,收入也就水涨船高。以前,村民攒了钱,想建新房,却苦于没水施工。"自从通了自来水,村里就掀起了一股'建房潮',村屯面貌焕然一新,现在新民屯95%的家庭都住上了新楼房。"王红星说,几年来,村民自发筹集资金,配合"一事一议"项目建设,修建村内水泥路和出村水泥路,并建起了球场和舞台。今年国庆节,新民屯农民文艺队在屯里演出,4000多人从四乡八邻赶来观看……

  结束采访时,接近下午六点,新民屯的王虹等几个文艺队员拿着二胡、笛子等乐器来找王红星商谈晚上排练节目的事情。王虹告诉记者,过去农闲就为吃水发愁。而如今,自来水接到了家里,加上生活好起来了农闲就有时间进行文艺表演了。"农闲不用去找水,唱歌跳舞打球享受幸福生活。"王红星这句话说得在场的十几个村民都笑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