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前是波光粼粼、缓缓流淌的右江,村后是丛林茂密的崇山峻岭,村中排列有序、颇具壮乡特色的座座小洋楼令人赏心悦目,特别是那小巧别致红灯笼与造型新奇的路村点缀村街两旁,远眺似彩带,近观如都市……这就是初夏时节笔者走进广西百色市右江区阳圩镇平圩民族新村留下的美好印象。
总书记送来福祉
汽车驶出广昆高速公路百色段,再行进十来分钟,就可见到这个秀丽风光、具有浓郁桂西壮家民族风情和独特民俗文化韵味的小山村了。
在绿树掩映的平圩民族新村村委会门前,竖立着一块高约五米、宽约十米的宣传牌,牌上书写着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2月8日视察平圩民族新村时的讲话摘要: “希望乡亲们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进一步拓宽致富门路,多渠道增加收入,不断提高生活水平,使壮乡尽快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祝愿乡亲们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
时光荏苒,四年时间过去了,平圩民族新村的乡亲父老们没有辜负总书记的期望,在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这个拥有101户402口人的壮族山村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以及加工制作民族工艺产品,同时办起“农家乐”和发展名优水果种植,全村的经济状况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截止2011年底,该村接待中外游客17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一千多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由过去的千余元提高到5010元。过去“泥巴+茅草”的土矮房一去不复返,一个普遍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雏型显现,壮家人的日子焕然一新,村名也由过去的“平圩屯”改为现在的“平圩民族新村”。
该村以建设百色革命老区旅游特色名村为抓手,大力实施“红城福地,壮乡水韵”旅游综合开发项目,打造集“爱国教育、运动体验、休闲度假、宜居社区”四大功能于一体的旅游文化品牌,近年先后荣获“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广西十大魅力乡村”、“广西文明卫生村(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学发展明星村”等荣誉称号。
壮锦织出新生活
在平圩民族新村的荣誉室里,挂着许多幅中央领导人到此视察的照片,其中一幅特别引人注目:照片中,胡锦涛总书记面带微笑亲切与一位身着壮家服装的村民握手交谈。这位壮民名叫韦祖生,今年58岁。
韦祖生家的门楼装饰与众不同,墙面上张挂的牌匾特别多、特别大、很显眼:有“韦祖生农家乐”、“科学发展示范户”、“农家书屋”、“和谐家庭”等等。
在韦祖生宽敞明亮的客厅里,放着一架传统古老的木制织布机,约一米高、一点五米长,有11个尺来长缠绕着各色棉纱的木梭放在一个深色竹筐内,机架上有一块色彩鲜艳、花纹新颖、图案纷呈的壮锦还没织完。据韦祖生妻子林爱仙介绍,机上的壮锦是一快围巾,是壮家的旅游产品之一,利用农闲时间,一年下来可织三百多件,仅此一项收入可达三千多元。她感慨地说,过去织布是为了穿衣保暧,如今织壮锦是为了适应商品市场的需要。
林爱仙是共产党员,她免费传授技术,帮扶村上两家困难户发展壮锦编织,增加经济收入。由于她勤学好练,手艺精湛,在今年4月份当地举办的民间技艺比赛展示中,她获得了“最佳技艺奖”,捧回大红奖旗,从此名气大增。在她的带动下,如今村里从事壮锦制作的妇女越来越多。
一会儿,韦祖生笑容满面地走进大门。当回忆起胡锦涛总书记亲临他家作客并与他亲切交谈的情景,他心里充满了幸福与自豪感,认为这是党中央领导对壮家人民的厚爱与关怀。韦祖生高兴地说,党的富民政策好,壮家生活有希望,他一家除了编织壮锦,还在农行的农户小额贷款支持下办起了“农家乐”,最近一栋三层水泥结构新楼房刚落成,计划用于扩大“农家乐”经营范围。同时,他家还种植芒果10多亩,今年已开始挂果。韦祖生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
心灵手巧赚洋钱
平圩民族新村的村民们既勤劳纯朴,又心灵手巧,特别是在从事手工工艺品制作方面真是慧眼独到,别具一格。
来到今年38岁的青年妇女林凤玲家时,见她正忙得一脸汗水。她兴致勃勃地说,她从事“手工钩珠”这项来料加工订单业务已有三年时间,产品用于服饰配着、装帧美化等,客户中有美国、印度等地的商人,有时一个订单就达20多万元。由于她善于借鉴各国民族的传统文化精华,因此她设计的近百个“钩珠”品种造型奇特,形象生动,很受外商的青睐,年销量达三万多件(套),经济效益可观。在她的带动下,有近百名周边村民也开始从事“钩珠”工艺品制作,扩大了就业门路。
当来到另一家手工工艺品制作作坊采访时,见到7位“壮家媳妇”正在操作台上忙碌地加工制作通用电器产品----耳机,有的在试音,有的在合盖,有的在接线。她们手指动作飞快,一天可加工三千多只小耳机,月收入可达两三千元。这对于农忙下田上山,农闲做工赚钱的山村妇女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据了解,平圩民族新村还有不少壮族同胞在从事刺绣、酿酒、农产品深加工以及其他多种生计,真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在致富的道路上施展身手,创造越来越美满惬意的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