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林县八达镇新达村新红移民新村见闻

    兔年正月初四上午,迎着和煦的春光,记者走进西林县八达镇新达村新红屯时看到:错落有致的一间间小楼房掩映在果树林中,寨子边一片片黑皮果蔗在春风中摇曳,发出沙沙的响声,仿佛在向人们传递着丰收的喜讯。

  新红屯的72户人家339位村民,是1998年从位于天生桥库区的西林县八大河乡蚌关、板央两村异地安置的第一批移民。

  “同志新年好呀,请到我家坐坐。”上午10时许,当记者与西林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合兵乘座的车子刚在寨子中间停住,新红屯几位村民便热情地与我们打起招呼来。

  “来,先尝尝我家种的果蔗。”刚走进村民田保义家,其妻子王思香一边招呼我们坐下,一边麻利地用砍刀将修好的果蔗递到我们手中。王思香用西林古马壮话对我们说:“我家老田1个小时前到县城买东西去了,我叫人找村干部来陪你们聊聊天。”

  “你们家的日子过得不错嘛。”看到火塘上挂着的10多串腊肉,记者笑着对王思香说。

  “是呀,这几年来,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但我家比不上其他家,因为我们两口子的负担比较重——大女儿正在大学读书,二女儿在县民族高中念书,儿子还在上小学呢。”看得出,王思香在说这番话时是一脸的自豪。

  这时,王思香的大女儿田海芬外出回来了。对田保义、王思香一家十分熟悉的王副部长指着田海芬对记者说:“她是新红移民新村目前出的两个大学生之一呢。”

  正在广西医科大学念大一的田海芬大大方方地跟我们打招呼后,与我们聊起了从库区老家搬迁到新红屯安置后的种种好处:“这里离县城不到3公里,很方便我们读书,这对我当年考取百色民族高中、广西医科大学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当年刚搬来时,乡亲们很不习惯,有的闹着要搬回去呢。但两年后,看到这里靠近县城,种养的东西很好卖、来钱快,加上孩子上学又很方便,大家就都安心了。现在呀,乡亲们都说,就是打死都不愿回去了。”王思香接过女儿的话头笑哈哈地对我们说。

  就在我们说话间,闻讯而来的新达村村民委主任农亮笑着对记者说:“要说变化嘛,我还是带你们到村里转一转、看一看吧。”在农亮的引领下,我们沿着前些年铺就的一条1500米长的村中水泥路,看到村内树木成荫,整个村落十分干净。小道的一边是规模化的生态猪舍,另一边是新红人别致的庭院。我们走近村道下方一排盖着瓦片的猪圈一看,猪圈内的小猪仔有的在津津有味地吃着猪潲,有的拱在母猪肚皮下正欢快地吮吸着母乳呢。

  农亮介绍说,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在改善了新红屯的基础设施后,把发展特色种养业、不断增加移民收入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从前几年开始,在自治区驻村指导员以及县镇两级党委、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新红屯将母猪养殖作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项目来抓,全屯73户全都饲养母猪,平均每户饲养3头,最多的户饲养12头,猪花全都卖到周边的云南广南县和本市的隆林各族自治县等地,新红屯成了远近闻名的“母猪村”。饲养母猪已经成为该屯农民增收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去年,新红屯人均纯收入达3500元,养猪收入就占了人均纯收入的一半以上。

  “新红屯人均耕地只有5亩多一点。为了使乡亲们住得下、稳得住,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不仅抓住了生态养猪这个主导产业,还充分利用临近县城的有利条件,通过建设沼气池,用沼气烧菜煮饭,用沼渣种植蔬菜、黑皮果蔗等经济作物,走出了一条生态种养业的发展路子,在不断增加移民收入的同时,还有效地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说到新红移民新村的发展和变化时,农亮如数家珍。

  “今后在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方面有何打算?”记者问。

  “今年我们准备在距新红屯3公里远的地方建一个户户入股、占地50亩左右的养鸡场,大约投资30万元左右。同时在场内种水果,大力发展林下养鸡。目前这个项目正在论证中,县、镇领导都来看过几次了,表示给予大力支持。另外,村里正在进行新村改造规划,今年将有30户左右的人家重建新房。”农亮回答说。

  中午时分,当记者上车准备离开新红屯时,农亮挥手与我们相约:“请你们明年春节再到村里来作客,到那时我们村一定有更大的变化。”

  “一定来,一定再来!”记者答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