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穷早已出了名,出名可谓“实至名归”——穷。
过去,村民这样描述陇穷:“我们陇穷苦情多,推开房门就爬坡,九分石头一分地,能做几多吃几多”。即便3年前,到这里考察的大学生,还留下这样的印象:无水无路无土地,木棚六面透寒气;家家户户穷兮兮,收入忽略可不计;遥想出路在何处?望天望地惟叹息……
然而,近日,当我们再次探访陇穷村,展现在眼前的却是另一番景象:站在村口放眼望去,石山 里,崭新的楼宇错落有致,木棚瓦房早已不复存在,分明是一个现代化的新农村。
弹指仅两年,陇穷换了人间!在村口的“铭恩亭”前,说起陇穷村的变化,村支书阮承烈感叹不已:这都是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党委、政府关心的结果啊!
这不是客套话。
作为田东县95个贫困村之一,陇穷一直备受各界关注。2008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深入陇穷村调研,亲切看望和慰问村民。两年来,在吴邦国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陇穷村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坎坷山路变成水泥路
路,是阻隔大石山与外界的“瓶颈”。过去,陇穷村道是一条狭窄陡峭的石山路,崎岖坎坷,寸步难行。1998年,“全国扶贫状元”陈开枝攀爬此路时,拄着拐杖,曾晕倒在半山腰。
如今,走进陇穷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宽广、平坦的水泥路。路上,摩托车、农用车来回穿梭。同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条公路按四级公路标准设计,于2009年底正式通车。
说起脚下的路,村民谢继强难掩心中的兴奋:“先前赶圩要走3个钟头,现如今坐‘摩的’只需20多分钟。”他指着锃亮的皮鞋说,以前有皮鞋都不敢在村里穿,现在随时想穿就穿。
作登瑶族乡党委书记农定善满怀信心地说:“路通百通,小通小富,大通大富。陇穷村群众士气高涨,干劲十足,脱贫致富指日可待了!”
木棚全被楼房取代
“国富民乐山河呈瑞气,政通人和日月耀春晖。”迎着门口崭新的一副对联,我们走进村民谢志行家。
见我们到来,谢志行赶紧放下手中的家务活,招待大家往沙发上落座。
“这都是新的。”谢志行指着沙发高兴地说,春节前新楼落成,家里新添置了电视机、电视柜、冰箱、沙发等,过了一个欢乐祥和的新年。
“家家户户都变样了!”谢志行激动地告诉记者,这样的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我们以前住的都是解放前搭建的木棚,一住就是几十年,“如果不赶上党的好政策,就算再过30年,也不会变样”。
改善村民的人居环境,是建设新陇穷的当务之急。在民房改造过程中,田东县按照“政府出一点,农户出一点”的原则,为陇穷专款投资180万元,对全村所有39户危房进行改造,建成砖瓦房或钢混平顶房。目前,全部住户都已住上楼房。
小水柜变为大水柜
鸟瞰陇穷全景,半山腰上两个写着“饮水思源,铭记党恩”的“庞然大物”——水泥垒就的大型圆柱体。村支书阮承烈见到大家吃惊的样子,笑呵呵解释:“那是我们的水立方——新建的公用大水柜。”
饮水难、饮水不卫生是陇穷村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以往生活用水只能靠小水柜解决,每年缺水120天左右,只能到5公里外的龙须河去取水。
2008年10月,投资78.6万元的陇穷村饮水项目启动,两个大水柜可蓄水800立方米,可解决166人饮水问题。如今村民家里都接有水管,只要一拧水龙头,哗哗的自来水便出来了。
村民阮承柏赶着牛要到山上去放。他开心地说:“我们养牛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去龙须河驮水。现在有了大水柜了,这牛就解放了、减负了。”
正如陇穷小学张玉玲同学给吴邦国委员长透露的好消息那样:“家乡的路修好了,村民们住上了新房子,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
信息闭塞变为信息畅通
穷在深山,信息闭塞,是旧陇穷的真实写照。到过陇穷的人无不慨叹,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陇穷连手机信号都没有,不能不令人汗颜。但如今,这已经变成历史。
“现在不仅通了手机信号,还通了宽带网哩!”陇穷小学校长罗逢秋说,我们与外界联系沟通方便了,与世界走得更近了,无论是对提高教学质量,还是对开阔学生视野,都大有裨益。他边说边领记者到办公室,打开电脑,熟练地上网。
2008年底,田东县投资80万元,在该村实施移动通讯基站和通村宽带网工程,建设移动通讯基站机房1座,配套建设市电引入,配置载频、电源、天线、基站主设备等,结束了该村“与世隔绝”的历史。
罗逢秋说,春节过后,许多村民都打算外出务工,但又不了解市场劳务信息,于是纷纷来找他上网查询。目前他已帮45人找到劳务信息186条,他们顺利找到了工作。
留守儿童有了“代理家长”
此前,由于山里发展无望,外出务工成了陇穷人的首选。有的家庭父母常年在外,孩子成了无人看护的留守儿童。
为了让留守儿童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田东县通过建立管理机制、实施关爱工程、加强学校寄宿制建设、优化成长环境、办好事实事五大举措,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该县建立教育信息管理库,构筑了县、乡镇、村、学校四位一体的留守儿童管理机制。同时,还落实了各中小学校留守儿童管理责任制,通过开通家校热线电话和校信通,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等,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
在陇穷小学,得益于全国人大机关及锦江集团的帮扶,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为学生营造了和谐温馨的生活学习环境。该校现有69名留守儿童,皆由老师担任“代理家长”,全程跟踪,为学生服务。
田东县教育局局长冯雪梅说,家长把孩子交给学校,学校就是学生的家,我们不断完善机制,带着感情做好留守儿童工作,给他们以亲情关怀。
“小农意识”变为商品意识
由作登瑶族乡乡级公路拐入陇穷村公路时,路边两大片长势喜人的霸王花格外惹眼。作登瑶族乡乡长兰新天说:“这是陇穷村返乡农民工去年种植的。如今,陇穷村群众生产观念变了,种养结构由先前只种竹子、玉米变为多种经营了。”
在陇穷小学旁,自发形成了一个露天小市场,有人卖蔬菜、水果、猪肉、鱼等等。一位年轻小伙子的两轮摩托车后架两边横挂着两筐满满的柑果。他叫滕峰,是该村村民。他说,这个小市场的经营者都是村里的,他每天可卖100公斤左右的柑果,一个月下来,跟在外打工的收入差不多。
村旁的一片空地上,新搭起一个100多平方米的棚子,里面有许多铁笼,养着白兔。田东县畜牧水产局局长黄植郎介绍:“我们投资5万元扶持该村发展养兔,免费发放兔仔给村民饲养,增加了村民经济来源。”
“输血”与“造血”并举,发展才能可持续。村支书阮承烈说,村民曾被称为“可忽略不计”的家庭收入,现人均已达1200多元,随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每年还在以20%的幅度增长。
经过社会各界的扶持和村民的自力更生,陇穷村民迎来了新生活。正如村里的一条标语所言:“路子对了头,一步一层楼”。新陇穷的明天,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