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示范村”领跑富川新农村建设

   

    村中水泥路相连,住宅胜似小洋楼,房屋窗明几净,道路绿树成荫,农业产业集群!这就是富川瑶族自治县倾力打造的新农村示范村。近几年来,该县坚持走“生态立县、产业强县、人才兴县”战略,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加快建设“果香景美、富裕和谐”新瑶乡。如今,在该县涌现出的葛坡镇白牛、富阳镇竹稍、铁耕等30多个具有瑶乡特色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中,一些以发展烤烟、脐橙、瘦肉型猪、无公害蔬菜为主的专业新农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超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倍以上,成为该县名副其实的“明星示范村”。

     敢为人先闯出第一个小康村

    过去的白牛村并不牛:全村不足80户人,过的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村生活,人均纯收入不足300元。当地人们戏称:“白牛白牛,牛也是白‘牛’”。

    穷则变,变则通。转机出现在1996年春,富川脐橙经过15年培育,决定在全县大面积推广种植。谁来做这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白牛人站了起来:土地分散不能连片种植如何解决?白牛人民主投票全票通过土地收归集体,整合之后统一规划;不同品种果树出现飘花怎么办?统一品种,白牛人坚信规模化经营是出路;水果种植出来后有没有销路?白牛村召集全体村民成立水果种植协会,对规划区域内的水果种植实行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白牛人坚定的决心,增强了该县把白牛村打造成新农村示范村的信心。在政府的支持下,白牛通路通电通水,改房改厕改圈,家家有果园,户户建沼气,人人搞种养。在白牛村的带动下,“猪-沼-果”的白牛生态立体种养模式在该县风靡一时,引得许多村寨争相效仿。

    如今,白牛村已经种植水果2157亩,立体水面养殖面达500亩,建设沼气池87座,沼气入户率达100%。200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突破10000元,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第一个小康村。

    农工贸一体化成就“旧村改造”示范村

    “农村低保全覆盖,新型农合全参与,义务教育无辍学,‘五保’供养百分百”。这是流传在该县富阳镇竹稍村孩童嘴里的一首歌谣。

    竹稍村毗邻县城,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中,该村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大力发展城郊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走出了一条农、工、贸一体化的科学发展道路。通过实施土地流转发展现代优质农业,竹稍村种植了脐橙、早柑等优质水果1150亩,种植优质超级稻近1000亩,是该县万亩优质水稻基地的核心组成部分。同时竹稍村依托区位优势,先后引进了红砖厂、木材加工厂、石灰厂等企业12家,使当地村民不出家门就可打工赚钱。近年来,仅就地务工一项竹稍村民的收入就高达1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也从2002年的1900元增至2009年的4850元,村集体收入更是从2002年的1.5万元激增至2009年的10万元。有了坚强的村集体经济作为后盾,竹稍村适时成立了该县第一个村级运输协会发展运输贸易。如今,该村已拥有大型货车6辆,方拖20辆,全村各类农副产品和工业品的销售顺畅如流。

    富裕起来的竹稍人没有满足现状,广大村民自觉参与到新农村建设,实施“旧村改造”工程。目前,全村共拆除各类低矮杂房3860多平方米;新建两层以上水泥楼房108幢;修通了3公里的环村水泥路;户与户的道路硬化率高达90%;全村98%农户安装了自来水;并在村中心规划出1500平方米建成了全区最大,集体育设施、文化戏台为一体的文体广场和占地1000平方米的科技文化广场。竹稍已成为该县城乡风貌改造试点村镇中最先完工的“旧村改造”示范村。

     发展现代农业铸造“铁耕模式”

    “田成方、树成荫、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这是我们发展现代农业园区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奋斗目标,铁耕村做到了”。提及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铁耕村,该县富阳镇党委书记邹雪群这样介绍道。

    铁耕村支书李志学说:“我们以土地流转整合为突破口、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切入点,以生产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繁荣为目标,实施‘烟稻轮作’的铁耕模式是我们建设新农村的第一步”。

    “敢为人先、先干起来、积极作为”正是铁耕村的真实写照。该村在自治区烟草公司的支持下,实施烟水工程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通过完善农田基础设施,逐步走上了“两头工场化,中间机械化”的“烟稻轮作”新路子,现代农业生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铁耕模式”。2009年,该村新种烤烟1160亩,是2007年5亩的232倍。在烤烟、水果、油茶林、瘦肉型猪四大支柱产业的支撑下,2009年该村村集体收入达11.07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950元。

    “‘烟稻轮作’模式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创新,值得推广”。在全区村党组织书记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培训班上,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听取铁耕村支书李志学作的《整合资源发展现代农业》发言后给予了这样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