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移民“上访村” 今朝致富“导师村”

——广西水库移民培训基地黄竹岗见闻

    水库移民村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黄竹岗村,曾一度因人地矛盾异常突出长达10多年上访。然而,长期“上访+等靠要”带给黄竹岗人的却是越访越苦,越闹越穷。在当地政府引导下,黄竹岗人革新观念。他们总结出“水果立村,柿子主营”的生态农业模式。10多年来,黄竹岗从一个落后的移民村,一跃成为年人均收入过万元的模范村。家家住楼房,户户有小车。

焕然一新的黄竹岗村。

    如今,广西已将黄竹岗建设成水库移民培训基地。“用典型引领移民,靠移民培训移民”的模式,给到此培训的移民深刻启迪。黄竹岗成为广西乃至全国2000多万大中型水库移民学习的鲜活教材,成为移民工作“永不走的工作队”。

    移民搬迁土地锐减,曾经的贫困导致村民不断上访、游行、静坐,移民干部被围困更是常有的事

    黄竹岗,恭城县莲花镇一个离县城40公里的库区移民自然村。从县城出发,翻过榴石脚山,汽车沿着盘山公路一路前行,大约一个半小时,记者来到这个仅有42户,202人的水库移民小村。眼前的一切,震惊了所有的人:远离县城,地处山沟沟中的这个小村庄,却漫山遍野都是柿子、柑橘等果树。在阳光照耀下,一幢幢结构新颖、整洁干净的小洋楼,与果树交相辉映。

    “现在几乎天天有人来,而10多年以前,我们这里却是‘臭名昭著’的上访村,人人敬畏。”黄竹岗村村支书李强碧说。

    1967年,因形势需要,广西在恭城县修建兰洞水库。为了支援工程建设,兰洞村村民异地搬迁到黄竹岗定居。“搬迁前,全村人均有水田1.6亩,搬迁后,人均不到0.2亩。当时政府给移民唯一的补偿就是每人每年91公斤稻谷。”黄竹岗村民、65岁的李玉山说。

    “亩产不过百公斤,收入不足百把元。一日三餐杂粮饭,一年四季布衣裳。黑夜采光松明火,白日劳作鸟兽伴。”这成了当年黄竹岗人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

    粮食缺口大,生计问题一直困扰着黄竹岗人。屋漏偏遭连阴雨。1970年4月初的一天,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突然袭击兰洞库区。由于山高岭陡,山洪排山倒海般涌向黄竹岗,顷刻间,狭窄的小山岗一片汪洋,洪水所到之处,房屋十有九垮,庄稼荡然无存。

    时任老村长李富强说:“没有了安身之所,加之一年四季饿肚子,生活难以看到希望,村民们坐不住了,唯一办法就是找政府。那时村民几乎每隔几天就上访,乡、县、市、自治区都去过。从一开始派代表,到后来集体出动;从开始上访,到后来静坐,甚至拉上横幅游行示威。”

    曾在恭城县任职的县长张宜恒、副县长黎大范等,都遭遇过黄竹岗移民的围困。“最长达一天时间,后来派人才解救出去。总之那时,县乡干部提起黄竹岗就摇头,没人敢来。”李富强说。

    越访越苦,越闹越穷,黄竹岗人认识到“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观念的更新使得巴掌大的偏远小村,10多年连创八个全县第一

    上访纯属无奈之举。经历了10多年马拉松式的上访,黄竹岗人已清醒地认识到,上访不但改变不了自身的命运,而且还会耽误农活。一句话,“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要改变现状,必须靠自己。

    恭城瑶族自治县从八十年代初就开始大面积在荒山上种植果树。目前,全县水果种植面积40多万亩,被誉为“中国月柿之乡”、“中国椪柑之乡”,也是“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有人形象比喻:“在恭城,闭眼三秒钟,睁开眼看不到果树就不是恭城。”

    黄竹岗57岁的移民李强珍说:“九十年代初,我们看到恭城县很多地方农民因大面积种植果树富起来了,我们尽管地处大山里,但是我们有的是荒山,不能再等靠要了,还是靠山吃山。因此,1993年以后,就不再有村民去上访了”。

    一心想过上富裕日子的黄竹岗人横下了心,他们没日没夜地在山坡上、田地里挖坑种植经济作物,先后种过板栗、山楂、红枣、八角、柿子,甚至烤烟。“开始种植时,一方面技术不好,加之对水土气候不了解,很多经济作物先后死了,实践证明只有柿子适合。”李富强说。 

    1996年,黄竹岗只有150亩柿子,2009年扩大到了1500多亩,人均7.5亩。水果发展起来了,黄竹岗人并不满足,2003年在县里的号召和帮扶下,大力发展毛竹产业,目前毛竹种植面积达1200多亩。两项收入合在一起,人均超万元。

    恭城瑶族自治县县委书记唐云舒介绍,截至目前黄竹岗一个巴掌大的小山村,在全县创造了八个第一:人均水果面积和产量全县第一;人均农业收入全县第一;人均钢混住房面积全县第一;人均拥有交通工具全县第一;人均拥有通讯工具全县第一;户均拥有高档家电全县第一;集体收入全县第一;公共设施配置全县第一。

    如今的黄竹岗村,全村42户,家家有楼房,户户有车辆。有“时风”、“东风小卡”、“柳微”等牌子的大小货车60多辆,摩托车56辆,每家都有彩电、冰箱、太阳能热水器等。“一日三餐讲营养,一年四季巧打扮”。

黄竹岗移民培训基地全景。

    用典型引领移民,靠移民培训移民。黄竹岗培训基地给各地移民深刻启迪,成为移民培训“永不走的工作队”

    广西现有水库移民涉及人口550多万人,占总人口11%。受历史、体制、自然等多种因素制约,库区移民这一特殊群体成为最大的贫困群体。库区人心难稳、矛盾积聚,近年来件不断。

    “除政府帮扶外,如何让移民增强自身造血能力,尤其改变习惯性地等靠要观念尤为紧迫、重要。而黄竹岗自然条件比很多库区更差。同时,与多数有业主支持的库区相比,黄竹岗所在兰洞水库完全靠移民自力更生。因此,黄竹岗对改变其它库区移民观念有巨大作用,其经验也完全可以被很多库区移民村所模仿、复制。”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蒋家柏说。

    为充分发挥黄竹岗的辐射和带动作用,2008年6月,黄竹岗移民培训基地开工建设,11月底完工,整个基地占地3000平方米,可容纳50人食宿、培训。2009年4月21日,第一期移民培训班开班。

    记者了解到,黄竹岗培训基地主要培训对象三类人:移民村村组干部、种养大户、长期在移民上访中的“挑头者”。

    广西壮族自治区移民局局长吴秀永说,每期培训班第一天上政策法规、农业技术课;第二天把学员分配到黄竹岗村移民家中,学员与基地移民进行同吃、同劳动、同感受;第三天带领学员到附近几个同样值得学习的新村观摩;第四天所有学员集中起来,与培训老师以及黄竹岗村民讨论交流,互通信息、大谈心得,包括技术方面不懂的问题以及自己下一步打算。

    为增强培训的实用性,针对不同库区的移民,‘量身定做’培训计划。培训结束后,对参加培训的移民进行有针对性的回访。截至目前,共举办培训班近40期。来自广西13个市56个县(区)的2000多名水库移民参加了培训。

    曾被誉为全国水库库区“火药桶”的岩滩库区移民陆金光,此前作为“挑头人物”多次组织移民大规模上访。2008年4月参加第一期移民培训后,他被黄竹岗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深深打动。“我曾经一度对政府有所抵触,但眼见为实,同样都是移民,黄竹岗这样偏僻的地方都能发展的如此好,凭什么还要经常上访?”陆金光说。他回到家乡后,凭着自己在移民中的威信,召开村民大会,鼓励发展网箱养鱼。目前有鱼塘千余亩。去年5、9月,周边县移民两次恶意串访,他都宛然谢绝,他所在的乡镇也都无人参加。

    龙滩库区移民杨通标,培训后掌握了柿子生产的关键技术——控制落果。回去后将所学技术传授给其他乡亲,使得过去制约全村柿子发展的瓶颈问题迎刃而解。全村所种的柿子增产30万斤。去年8月,他又从基地引进优质蜜梨,改良本地梨子品种150亩。

    如今的黄竹岗是恭城山区的首富村,也是广西水库移民的富裕村,更是建国60年来水库移民新村建设的见证。库区移民大县广西天峨县副县长龙招波在参观了黄竹岗说,黄竹岗的典型事例是一本生动的移民教科书。它让全国多少怀有等靠要思想的移民村,在汲取其发展精髓后领头有能人,思想有进步,观念有更新,生产有技能,致富有门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