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山又成金银山——马山县弄拉屯见闻

  5月12日,记者到地处大石山区的马山县古零镇弄拉屯采访,看见两块醒目而令人羡慕的牌匾:一块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生态重建示范区”,另一块是“弄拉岩溶动力学监测站、弄拉岩溶生态教学科研基地”。

  前一块由国土资源部岩溶地质研究所挂,后一块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和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重点实验室挂。两块金底红字的牌匾,是对弄拉这个曾经是穷山恶水大石山区的大生态意识的褒扬。

  上个世纪50年代以前,弄拉屯的山郁郁葱葱,古木参天。今年78岁的李义康老人,祖先是在清朝年间从四川来到马山最后落户弄拉的。“现在,我们在这里生活已经有11代人了。”李义康告诉记者,他祖先到弄拉来居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里森林资源丰富,山上果子多,在饥荒年代,只要有这些东西就是住得再偏僻也不怕饿死。然而,这样丰富的森林资源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遭遇了“劫难”。弄拉屯山多地少,一户人家耕地最多的也不超过两亩,有的家庭甚至只有几分山地。山上的树木没有了,果树也没有了,山石裸露,水荒粮缺,他们的生存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要让大山重新恢复元气!1960年开始,他们封山育林,誓让石山再披上绿装。弄拉屯派出6个青壮年人,每天一大早就背着柴刀出去,在弄拉的山林范围内不停地巡逻,不准任何人随便进山乱砍树木。那时是集体劳动,农民收入主要靠下地干活拿工分。弄拉的巡山人同样可以按天拿工分。

  有一次,弄拉屯附近有几个人想进山砍木材拉到外面卖,弄拉巡山的人发现后,先是和他们讲道理,不让他们进山。但是,那几个街上来的人不听劝说,执意要进山砍木材,导致矛盾不断激化,最后双方打了起来。“那段时间,双方矛盾非常深。”李义康说,矛盾激化时,双方曾在古零街上摆擂台,以决输赢。后来,经过多方工作和多年的磨合,双方好不容易达成谅解,握手言欢。

  弄拉屯还制定了有关保护山林的村规民约。“谁确实需要上山砍树的,必须先种下树苗。砍一棵树,就要种6株苗。”他们连续守护的石山,终于见到希望,山上开始长出了新树苗。1993年春天,弄拉山上又开始长满了野生果子。“一年四季都有果,我家的野生枇杷就有6000公斤,野生葡萄也有630多公斤。”李义康说,那时候,他还到县水果办借车把水果拉到宾阳等地去卖呢。

  李义康说,自从1960年封山到现在,弄拉屯人都意识到大山就是自己生存的依靠,是大山人的命根子,大家都已经形成了不轻易背着柴刀进山的好习惯。“做饭煮菜烧柴火,一枝枯死的树枝就够烧几天了!”

  目前,弄拉生态环境得到大大改善,绿树长满山,有林面积140公顷,占总面积73%以上。由于植被覆盖面大,涵养水源能力强,干旱季节,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都不受很大影响。随着环境的改善,猴子在弄拉安家落户。目前,该屯种植中药材多达210多种。它不仅为岩溶石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了一个成功模式,更被誉为中国石山地区生态建设示范点。

  如今,弄拉人组建了旅游合作社,修通了进山公路,李义康老人和他的乡亲们对这个大石山区小村庄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