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寨花"折射一个瑶族村寨的变迁

  “旅游开发好处多,风光风情走出国;赚了美元赚港币,新村建设喜乐呵。”唱起这首山歌的,是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白面瑶寨“寨花”廖艳英。她正率领着瑶族姑娘们为远道而来的中外游客表演红瑶歌舞。

  白面瑶寨是龙胜县一个红瑶族聚居的山寨,距世界旅游名城桂林130多公里。随着桂林旅游持续升温,昔日冷清的白面瑶寨也能见到络绎不绝的“洋面孔”。在这里,保存完好的原生态民俗歌舞格外收到游客们青睐。

  “昨夜一梦梦得好,梦见门前桂花开。贵客不来我不梦,花不逢春不乱开。”唱罢这首《迎客歌》,廖艳英一挥手,瑶嫂们便上前给客人们端上自家酿制的香甜水酒。不过,令人困惑的是,这位瑶族寨花廖艳英并非白面瑶寨人,也不是红瑶,而是从几十公里外的和平乡金竹壮寨嫁到这里的“壮族”。谈起这段婚姻,廖艳英一脸幸福。

  廖艳英与瑶族丈夫龙唐森的恋情,还是因“绣球”而起。早在1995年,白面瑶寨在政府倡导下,开始发展民族风情旅游,慕名前来观看原汁原味瑶族歌舞的游客渐渐多了起来。此时,金竹壮寨的廖艳英看到了商机,她将寨子里手工制作的绣球等壮族工艺品拿到白面瑶寨销售,不久便结识了在寨里经营工艺品商铺的小伙子龙唐森。慢慢地,两人互生好感,昔日生意伙伴成了热恋的情人。

  龙唐森在白面瑶寨算是位“能人”。他的母亲龙国英是寨上老一代的“寨花”,担任村妇女主任35年,是寨上德高望重的人物。龙唐森说,用现代的话讲,“寨花”就是少数民族村寨女性的“形象代言人”。她不一定是最漂亮的,但必须是最受人尊敬的姑娘。“寨花”的评选也相当苛刻,只有美丽善良、勤劳智慧、父母双全、家庭和睦、能歌善舞5个条件齐备的姑娘才有资格参选。在白面寨,“寨花”是吉祥如意、美满幸福的象征。

  随着龙国英年龄的增大,她从寨花的位置上退了下来。接任她的下一位“寨花”是自己的女儿——龙秀英。龙秀英和母亲一样,能歌善舞,行事妥当。不同的是,她接受过现代教育,眼界和知识面宽了不少。“寨花”龙秀英劳作之余,还担任白面寨红瑶歌舞队的队长,是带领村民开发村寨旅游项目的核心人物。

  看到弟弟龙唐森和壮族姑娘廖艳英“好上了”,龙秀英喜在心头。她觉得,虽然廖艳英不是红瑶,但她有文化,有头脑,聪明能干,勤快孝敬,一定能成为瑶寨的好媳妇、好帮手。1999年,廖艳英嫁到了白面瑶寨,便开始为寨里的旅游开发出主意想办法,做了不少贡献,受到了瑶寨上下的一致好评。不久,廖艳英便接替龙秀英,成了白面瑶寨历史上第一个“外族寨花”。

  从此以后,廖艳英和村干部一道,把红瑶旅游项目建设作为带领村民致富的要事来抓。经过几年努力,寨子里的“食、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旅游格局逐步形成。除了观看瑶族对山歌、跳竹杠、梳长发等民俗表演外,中外游客还能进入舂米、锯木、耕种、酿酒等场景中,亲身体验少数民族的农家生活。

  就这样,龙胜县白面瑶寨的民族风情旅游壮大起来,接待游客数节节攀升。据统计,2005年以来,每年到白面瑶寨参观的游客接近9万人次。村民们仅人均旅游收入一项就超过了2500元。

  看到村寨的旅游“火”了,廖艳英由衷地高兴。她说,“寨花”代表无尚的荣誉,但她不能躺在荣誉上无所事事,“帮助乡亲们和自己的家庭过上富足的生活,才是最让我欣慰的事”。

  龙国英、龙秀英、廖艳英三代“寨花”,用不同的方式为这个少数民族村落的繁荣富裕贡献着力量。其实,在11个民族聚居的龙胜县,这样的人还有不少。他们或许没有“寨花”的荣耀,但却都在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致富默默奉献。

  “九山半水半分田”,是龙胜人对自己家乡风貌的描述。就是在这样艰难自然环境下,龙胜各族同胞在党和政府的引领下,在“寨花”廖艳英这样的致富领头人的帮助下,强力推进“旅游立县”的战略目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今年1至10月,龙胜共接待中外游客86万人次,同比增长27%,实现旅游营业收入5.29亿元,同比增长61%。接待游客数和旅游收入均超过了2007年全年水平。

  龙胜县政府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未来几年,龙胜县将继续依托各乡村致富带头人的力量,全力打造“温泉休闲度假游、民俗风情和民族文化体验游、龙脊梯田农耕文化游”三大品牌,进一步整合资源,拓展内涵,加大建设、争取走出一条“市场引导、示范带动、精品领衔”的少数民族旅游致富的新路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