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走在凤山镇生机盎然的大地上,处处是农村展现的新面貌。
新农村展新装
走进对河村塘进屯,映入眼帘的是整洁的村容,崭新的篮球场,拔地而起的栋栋楼房,很多家的房头都种植上了树木……在一栋楼房旁,树影婆娑,树下石凳上的几个老人正围着石桌聊天、打牌,其乐融融。
凤山镇党委书记龙安朝介绍说,在镇里的引导下,塘进屯的群众积极响应,发展农村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现在家家户户建起了沼气池,用上了环保清洁的沼气;推广“养殖(养猪、养蚕)—沼气—种植(桑、果、菜)”生态桑园建设模式,建设生态村。去年,镇政府投入资金5600多元,在塘进屯新建垃圾池5座,进一步改善了村中卫生环境,桑蚕恶性病感染问题也得到了有效控制,促进了桑蚕业的良性发展。目前,塘进屯的科技文化活动室和村中道路硬化正在筹建中。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凤山镇党委、政府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突出抓好农村道路、水利、能源、医疗、卫生等设施建设,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大力宣传,发动和教育村民发展经济、整治村容村貌,充分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形成了人人关心新农村建设、各方面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去年,镇里实施了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等水利项目建设,解决了石壁屯人畜饮水难题;硬化了同乐水库主坝;投入抗旱机具105台次;支持对河村大岸屯购买100千伏安的变压器1台,解决 516亩农作物灌溉问题;引导和组织旧县村邓家屯村民义务投工投劳建成3.5公里水利主干渠;维修蔗路180.4公里(含2条新路,1座新桥);修建了孟村屯道路和思练村篮球场;新建沼气池50座,卫生厕所260座;新建头塘村文化图书室;免费为农民提供咨询技术300余次,开展科技培训13期,培训人员904人等,进一步完善了农村基础设施,促进了产业发展,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市场露新颜
在凤山综合市场工地,建设者们有的在建商住楼,有的铺地面,干得热火朝天。目前,面积近190亩、总投资3000万元的凤山综合市场“三通一平”、 铺设市场主干道垫层路基、供水排水设施、一期工程打桩等基础工程相继完工,已进入300余座商住楼开发建设。现在,商住楼一楼主体已基本完工,正在建设二楼主体,市场容貌逐步展现出来,预计今年8月可全部完工投入使用。
凤山镇地处融江、柳江、龙江三江河畔,是个交通便利的文明古镇。但凤山集镇总面积不过0.3平方公里,两条老街和农贸市场较为狭窄,满足不了圩日子的繁荣热闹的需要。为解决这一问题,凤山镇对2003—2020年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加强小城镇建设,建设新市场,搬迁老市场。2006年,凤山镇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老板建设综合市场。目前,该镇正在现有基础上,强化协调,做好服务,加快凤山综合市场、凤山客运站建设进度,力争年内完成市场和客运站各项设施建设并投入使用。通过做好老市场搬迁和新市场培育工作,打造功能齐备、人气旺盛、商机倍增的新市场,以此带动全镇服务行业的繁荣,拉动全镇经济高速发展。
旧码头换新貌
“现在修好了码头,我挑菜去卖时再也不怕滑下河,真的好感谢政府为我们解决了行路难问题。”凤山镇南丹屯的王阿姨感激地说。
说起去年初的一次卖菜惊险经历,王阿姨现在还心惊肉跳。当天早上,王阿姨挑着一担青菜到集镇去卖。她从自然坡岸的泥泞小路朝河下的南丹码头走去,准备坐船过河。当走到坡岸一半时,突然脚底一滑,身体立即侧翻,人和担子朝河下滚了下去……在危急中,幸好王阿姨抓到了坡岸的一丛杂草,要不后果不甘设想。
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凤山镇在作充分调查后,了解到镇里不少便民码头因年久失修,破烂不堪给过往群众带来一定安全隐患时,便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维修便民码头。去年,在县交通局的努力下,该镇争取到区、市、县十多万元资金维修了凤山的南丹、涂家等码头。目前,南丹码头、涂家码头已修建完工,凤山码头正在修建中。这些码头及码头坡岸小路已被修成砼平台、砼路面,从河岸上可直接开车到河下的码头平台,极大方便了群众坐船过河,消除了渡口安全事故隐患,受到了广大群众的交口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