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记者走进冲迈屯,群众掩饰不住内心喜悦:“我们拓宽致富路靠的就是那‘一条虫’——桑蚕!”
算盘一响:还是养蚕合算
冲迈屯位于罗(城)宜(州)二级公路边上,距县城14公里,全屯86户412人,全是仫佬族人。该屯耕地面积550亩,其中旱地270亩。几年前,群众靠种植玉米、稻谷维持生计。
上世纪90年代,宜州开始大力发展桑蚕业,有关部门提供桑苗和蚕具,引领群众种桑养蚕致富。毗邻宜州的冲迈屯坐不住了——利用近水楼台的优势,种桑养蚕。巧的是,宜州市蚕种站技术员吴春燕就是冲迈屯人。很快,吴春燕成了群众致富的“主心骨”。
在村民党小组带领下,该屯8户党员开始种桑养蚕。头几年,种桑养蚕并没有让群众腰包明显鼓起来。但是,聪明的冲迈屯人善于“打算盘”——每亩旱地亩产玉米250公斤,按市场价格每公斤0.6元计算,年收入150元。“刨去成本,没剩什么钱了。”每亩旱地种桑养蚕,可得100多公斤蚕茧,当年蚕茧每公斤8元。“每亩可得1000元,刨去100元成本,净得900元。”“算盘一响,还是种桑养蚕合算!”冲迈屯群众告诉记者。
在有关部门及时引导和党员带头致富户带领下,冲迈屯种桑养蚕热情高涨起来。屯里建起小蚕共育室,技术员吴春燕蹲在屯里随时为乡亲们提供技术服务。如今家家户户建起了桑园。记者看到,村民有的在采摘桑叶,有的在消毒蚕房,有的在分选蚕茧……
冲迈屯成为仫佬山乡“种桑养蚕的第一屯”。该屯种桑养蚕已发展到400多亩,占总耕面积的七成多。群众多的种有十亩,少的也有三五亩。
楼房攀升:“虫儿”优先入住
如今,冲迈屯许多群众在扩建楼房,一层升两层,两层升至三层……记者感叹:“辛辛苦苦种桑养蚕发了财,是该享受一下了。”
村民小组长吴昌忠“纠正”说:“我们建的是蚕楼,让那‘一条虫’优先入住。”记者看到,他住的是一层楼,而他家蚕楼已是三层楼了。今年,他家已卖掉四批蚕茧收入6000多元,“全年收入至少2万元打底。”
目前,该屯与宜州蚕种站签订合同,发展订单农业,包供应蚕种,包技术指导,包蚕茧收购,每公斤鲜蚕保持在38元左右,比市场价要高出12元,让蚕农吃下了定心丸。去年全屯种桑250亩,收入70多万元,有的农户少则7000多元,多达3万余元。
种桑养蚕成为冲迈屯的支柱产业。为了扩大规模为桑蚕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该屯陆续为蚕虫建起蚕楼蚕房。正在扩建蚕房的李福生高兴地说:“去年我种桑4亩,收入2万多元。今年扩大到5亩,预计增收1万多元。”如今,该屯有50多户盖了蚕楼。
“一条虫”为冲迈屯创造了巨大财富。去年全屯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3500元,比种桑前增长了10倍。富裕起来的村民添置了农用车、摩托车和彩电、冰箱、消毒柜、饮水机及高档家具,与城里不相上下。
建新农村:乡风文明“要紧”
青翠的桑园,鳞次栉比的楼房,漂亮的硬化道路……这就是富裕起来的冲迈屯。村民吴其林告诉记者,目前建设新农村最“要紧”的是讲卫生,讲文明。原来,蚕虫对卫生条件要求很高。吴其林说:“人和蚕虫都要讲卫生。”
冲迈屯原是破旧村庄,人畜粪便随处可见。逢雨天更是污水横流,严重影响着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群众养蚕脱贫致富后,加大硬件投入大力整治村容村貌。“这里原来就是一排茅厕”,村民李宏辉等人指着该屯文体小广场告诉记者。这里建起了科技楼、图书室、篮球场等公共设施。群众热心于公益事业,建成了人畜饮水池、三面光过村水利渠道、屯级水泥路、巷道硬化、“民心桥”等一大批公益项目。记者看到,许多妇女正在屯前“三面光”水渠中欢快地洗刷蚕具。近年来,家家户户用上了沼气池,配套改水改厕,村民逐步迈向小康生态文明路。
该屯建设新农村特别加强软件建设。制定村规民约,让群众自觉遵守,养成了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良好风气。该屯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环境保护等工作都走在全镇的前列。成立了男女篮球队、业余山歌队。逢年过节,篮球、棋类等比赛和文艺表演,丰富群众文化生活。1999年以来,该屯连续被县、镇评为“小康文明示范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