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香蕉叶上长了好多斑斑点点,该打什么药啊?”1月10日,在隆安县红日农业那桐农资店,一位农妇一脸急切地望着店老板梁旭基。
“有没有结果?”梁旭基问道。
“都快摘果了!”听了农妇的大致描述后,梁旭基把农妇引到农药自选货架前,拿起架上一瓶“娇美”说道:“这种药专门对付叶斑病,药效来得快,但注意育苗期和长幼果时不能用,中午太阳大的时候也不能用。”在听过梁旭基的仔细讲解后,农妇直接从货架上拿了两瓶,感谢之余还邀请梁旭基到村里去“讲课”。
梁旭基的农资店去年5月加盟广西红日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成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中改造后的新型农家店。130多平方米的大门面,一边是敞开式的百余种农药自选超市,排排井然有序;一边作各式肥料储存仓库,袋袋干净整齐。在这洁净舒适的环境里,农民像购买日常用品一样购买农资品,而且还能享受到科学用药的技术服务。
“以前农民最怕在店里买到假药,不仅花了冤枉钱,又耽误了庄稼!现在好了,我们不用专门跑到南宁找货源,只要一个电话,红日公司就配货上门,不仅价格不变,质量也有了保证!”自身就是种养能手的梁旭基除了经营农家店,还经常受邀向农民介绍种养技术、科学用药等,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就请红日公司派专家到田间地头现场讲座。
在隆安县浪湾农场的利客隆永红农家店,75平方米的店铺里上千种日用品在自选货架上整齐陈列,农民像在城里超市购物一样随心挑选商品,最后一并在柜台结账。“人气旺了很多,群众都反映可选择的东西多了,环境也比以前好。这种超市形式买东西既方便又舒心!”店老板徐贵德庆幸自己当初加盟利客隆的决定,如今他店里的日销售额比改造前提升了70%以上。“一看他们每次下的订单数量和种类日益增多就知道,他们店里的生意肯定蒸蒸日上。”隆安县利客隆超市配送中心采购部经理如是说。
梁旭基和徐贵德的新型农家店,折射出2005年以来我区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赢得的社会和经济双重效应。由商务部2005年2月正式启动,以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连锁农家店建设为重点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通过政府的政策鼓励与配套资金支持,引导各类大中型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发展,以现代商业理念改造农家店经营模式,以连锁、加盟、统一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提升农村消费品流通网络,极大地改善了农村消费市场面貌,为广大农民提供了一个安全、方便、舒适的消费环境。2007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将其列为为民办10件实事之一。
截至2007年底,我区共完成建设、改造农家店4043个,通过验收4000个,已超额完成商务部规划任务和自治区党委、政府为民办实事目标。3年来,全区109个县(区、市)共建成农家店7912个,配送中心57个,承办企业108家,布点的农家店已覆盖全区100%的县(区),75%的乡镇和40%的行政村,农村现代商品流通网络初具规模。
随着“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深入推进,农村流通网络“一网多用”、“一网多能”的功效开始显现。一些承办企业利用遍布村屯的农家店作为农产品收购点,组织农村产品通过配送网络进入城市终端网点。平南县桦海贸易公司2006年就通过各农家店收购农副产品达300万元,出口创汇18万美元,为农民增收27万元,并逐渐与农家店形成了长期稳定的购销关系。广西红日公司利用现有网络,尝试全程服务于农民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实施农产品订单计划,最后统一在城市连锁超市中销售。在桂林,很多农资农家店都成为向农民传播农科知识的课堂;在柳州,一些农家店成为本村娱乐休闲和信息交换的中心场所。与此同时,各级政府通过与相关部门、企业合作,引进药品、烟草、邮政、电信等业务进入农家店,拓宽农家店的服务功能。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不仅让农民得了实惠,也让承办企业赢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度90多家承办企业销售额达77.6亿元(其中农家店13亿元),实现利税2000多万元,吸纳农村富余人员就业1.5万多人,扩大农村消费近20亿元,1000多万农民受益。“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真正成为农民受益、企业获利、、政府满意的“民心工程”。
记者点评 将农村的小杂货店、夫妻店、小农资店通过连锁店标准化改造,成为具有超市功能的新型“农家店”(含农资店),“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努力构建的农村现代商品流通网络,正在逐渐改变农村“油盐酱醋找个体,日常用品赶大集,大件商品跑县里”的传统购物方式。农民开始和城里人一样,在家门口就能买到质量保证、品种繁多的商品,这不仅仅是一种消费质量的提升,更是城乡和谐发展、共享现代商业文明的社会进步。
随着“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纵深发展,农家店初步建立起的工业品和农产品双向流动的新型农村流通模式,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民“卖难”的问题;而这种城乡双向流通模式的发展,有待于县级配送中心的改造与完善。据悉,2008年政府将重点抓好承办企业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提升农家店商品配送水平,这无疑将为未来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的良性发展夯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