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桂区泗林村:当乡村建设主人翁自己规划出生态村

3S43_b.jpg

村民自己动手设计的公园。

 

 

  □记者蒋伟华 文/摄

  目前各地的生态乡村建设如火如荼,生态乡村建设主要的内容就是村屯绿化、道路硬化、水源净化等。不管哪个项目似乎都离不开大量的人力物力。不过临桂区中庸乡的泗林村却另辟蹊径,他们自己动手修路、自己设计、将自家树木移植到公园,不但节约了不少钱,还规划出了属于自己的生态家园,村民的思想也开始转变,由“要我做”变成“我要做”,不由得让人竖起拇指点赞!

  别人村漂亮了,自己村也不能落伍

  近日,记者从国道321线开车来到泗林村。村里亭台轩榭、生态公园、环保厕所、篮球场等,一个个具有现代气息的场景呈现在眼前。

  “就在半年前我们村还很不起眼。”村干部李桥送笑着告诉记者。泗林村位于义江河西岸,共145户,700人。从2013年开始,看到附近不少村子都建设得很漂亮,有的保留了古民居,有的建起了公园、安上了太阳能路灯,这一切都让村民非常羡慕,大家改善村容村貌的愿望更加强烈。

  李桥送说,之前的“清洁乡村”确实让村子干净了不少,但村里的基础设施还是很落伍,比如没有篮球场,没有活动室,更别说公园和娱乐场所了,村民出了家门更多时候只能在大树下聊天,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看到乡里附近的村通过努力环境得到了改善,大家也坐不住了,他们决定主动出击。

  于是,李桥送便带着村民代表考察各乡镇新农村建设情况,考察回来后还召集村民开大会,定方案。他说:“现在有了这么好的政策支持,我们必须把这个新农村给建好、建漂亮,才能不辜负村民的期望。”

  自己动手修路,自己设计建设亭子小桥,村里省下了几十万元

  建设村子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资金。很快,村民就筹集了40万元,社会各界捐了20多万元。有了钱,村里开始了道路硬化、公园建设、篮球场建设等。

  李桥送说,真正动手建设应该是从去年5月开始。没一个月,村里的主干道就硬化好了。搞建设除了钱就是人工,在外面请人的话,随便一个人一天就要一两百元,而村里不少人已外出打工了,多是老弱病残。为此,一些在外面打工的村民知道情况后,纷纷回村帮忙。

  在县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如今占地6600多平方米的泗林村公园已经基本建好,总投资达150多万元。除了已建成的亭台轩榭、文化室、戏台,泗林村还完善了1000平方米停车场1个、农家乐1处、篮球场1个,安装室外健身器械1套、太阳能路灯16盏等新农村建设项目。

  记者看到,泗林村的公园设计得非常有特色,有喷泉假山,公园两边各有一个亭子供村民休息,两个亭子之间有S形桥连接。记者仔细观察,亭子上画有图案,非常精巧。

  “这些可都是我们自己设计的,也省了不少钱。”李桥送说,拿亭子来说,当时他们本来想请人设计和施工,但一听两个亭子要20多万元,村里根本拿不出这个钱。到底还要不要建亭子?村民一时被难住了。

  最后村民决定自己设计亭子,上网搜索图案。李桥送的儿子通过电脑查询,下载了几个亭子的图案。大家就依葫芦画瓢建起了亭子。一算,原本需要20多万元的资金现在只花了2万元。

  捐出自家的苗木,村民要当建设的“主人翁”

  桂花树、樟树、榕树……移步到村子的公园里,记者发现这里的绿化很美观,各种树木搭配得有板有眼,每棵树不管大小,都挂着一个牌子,牌子上写着村民的名字。

  村民告诉记者,之所以在树上挂姓名牌,是因为这些树是村民捐出来的。李桥送补充说,生态乡村建设很重要的内容就是绿化。绿化离不开钱,一棵大的樟树少则上万元,多则十多万元。如果把整个公园及篮球场附近都绿化的话,近万平方米得要几十万元,这对村民来说也是一笔很大的支出。

  围绕建公园,老李“抖”出了更多村民执著完善“家乡美”的故事———

  因为经费紧张,村民李玉龙想出了个省钱“金点子”——— 让大家认捐树木,让在外工作的泗林人能够“记住乡愁”。

  在桂林从事美术工作的李贤海夫妇听说村里要建公园和村级活动中心,小两口特地回村住了半个月,只为在戏台两侧的墙上画两幅山水画,留下“赤子情”;在外工作的李慧珍回村探望父母,特意捎回了两株名贵茶花树,说是一定要补上这份“乡情”……

  于是,从去年10月开始,村民们陆续从自家山林里移植各种树木,大到几十年的樟树,小到桂花树,有的村民干脆把自家房前花圃里的绿化树也移植到公园里。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移植了30多种几百株树木花卉到公园里。

  为了增强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同时表彰村民,村里统一制作了美观的木牌,刻上主人的名字,挂在相应的树木上。这样一来,村民每次到公园去玩耍的时候,就可以看到自己的“贡献”。他们还积极地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维护。在各级部门和当地政府的帮助下,目前村里的面貌焕然一新,大家还积极准备发展村里的旅游产业。

  对此,当地乡干部表示,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固然重要,但村民的积极性同样重要。有时村民发挥主人翁精神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目前他们准备把泗林村的模式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