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北区港城镇石寨村独寨屯:油菜花开 相遇独寨

  独寨屯将土地转租种植观赏植物,万亩油菜,十里花海,花期做旅游,菜籽可榨油,秸秆还可做肥料,一举摆脱了千年农耕的命运。

  油菜花开 相遇独寨

  ——记港北区港城镇石寨村独寨屯  

  油菜花节中的独寨屯。(本文照片均为张庆杰摄)

 

  

  油菜花节,壮族姑娘美如花。  

  壮乡也有交响曲。  

  游客们乐翻了天,不停拍照。

 

 

  如果你来过独寨屯,看了这个独处在田野中宁静优雅的小村落,领略过热闹非凡的油菜花节,听懂他们爽快喝酒时夹带壮话口音的普通话,喝醉壮乡自酿的米酒,吃了他们独有的土特产,你就会懂得,这是最好的时光在最好的时代与最美的风景相遇:依山傍水,小屯独在一片青葱的田园之中,村落整洁而雅致,阡陌纵横,鸡犬相闻,农耕时代的古朴与现代的气息相互交融,让人怦然心动。

  我来过,我驻足,我低回留之不能去,因为苏东坡那句“莫起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猛地就闪现于脑间。于是我心动,我渴求——试想,如能在此求得一亩半亩地,筑庐而居,每天面对袅袅炊烟守望乡村的宁静,面对这相看两不厌的兀然突起的石山,听鸟声婉啭,数鱼儿过溪,看江中云卷云舒,望后山炊烟与薄雾缠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岂不是“生命之上,诗意漫天”?岂不是能“悠哉游哉,可以卒岁矣”?是的,一生中所求的心安之所,就是这里了。

  这个世间桃花源,便是坐落在贵港市区北环路边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港北区港城镇石寨村独寨屯。

  油菜花开,绽放一座古郡的新颜

  如果说,贵港是一幅天然的风景画,那么,独寨屯就是绽放在这幅画上最美的花朵。或者说,独寨屯经历百年等候,如同一个养在深闺无人识的绝妙少女,但只要机缘巧合,她总是会恰到好处地掀起那层神秘的盖头来,尽情地展现她婀娜多姿的一面。因此,与其说独寨屯选择了适时的花期,不如说历史注定要让它与油菜花相遇。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油菜花开时。2015年春节前,一则《北环路的油菜花开了,沿路都是,好漂亮》的消息,拨动了市民敏感的神经,这一话题迅速在贵港大街小巷持续发酵,而不少人早已按捺不住心里的期盼,自顾欣然前往,一探究竟。

  探秘路径很便捷,自贵港城区主干道中山北路往北入北环向东驱车,一路上稻田青翠,7公里后,当看到前后两座一小一大的石山时,便来到了独寨屯。

  2015年2月13日,独寨屯前,几百亩连片的油菜花香气四溢,引来蜂蝶翻飞,在阳光下闪着金光,辉映着背后村落的白墙蓝瓦。更远处,石牛水库与龙头山脉在背景里分层次若隐若现;蔚为壮观的油菜花田里,壮乡汉子吹响了喜庆的长笛,壮族姑娘穿着节日盛装在花海里穿梭;锣鼓喧天,狮舞长龙,游人如织,欢声似浪……当是时,艺术家的长枪短炮、手机党的自拍神器、电视台的摄像机等等,各显神通,而游客们则徜徉在花海中乐不知返。整个场面让人心旌荡漾,意气飞扬。这是一个胜似节日的盛宴——2015年贵港市油菜花乡村旅游节于港北区港城镇石寨村“醉美乡村”生态园举行。这是贵港市打造的大型油菜花观赏基地,而“醉美乡村”生态园的地点就在独寨屯。

  旅游节以“万亩油菜十里花海”为主题,在金花绿叶间,着力打造浪漫婚礼花田、原野音乐花田、新奇科普花田、蜂蝶乐舞花田、花茶养心花田等五大主题园区。市民和游客在浪漫婚礼花田园区,感受浓郁的浪漫氛围,在花海中成就“花田喜事”;在原野音乐花田园区,不但有时尚潮流乐队演奏流行音乐,还有本地特色壮歌专场演出;在新奇科普花田园区了解关于油菜花的科学知识;在蜂蝶乐舞花田园区现场购买纯正的蜂蜜;在花茶养心花田园区,赏花品茶,休闲养生,享受假日。旅游节期间还开展壮家农家宴、特色农产品展销、书画及摄影展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一时间,观光、赏花、游玩、休闲的游客蜂拥而至。

  这是一场早有“预谋”的盛宴。早在2014年春,为提升贵港这座千年古郡的知名度,我市提出要打造“春赏油菜夏观荷”基地的设想,而赏荷在2013年已经试水成功。当年秋收后,港北区便投资在北环路沿线农田种植3000至4000亩观赏油菜花,其中把独寨屯打造成“醉美乡村”生态园,集中种植350亩观赏油菜花。

  回过头来看,选择在春节前开节,实在是考虑到人们在节前与春节期间旅游休闲的需要,是攒人气的最佳节点,也最合天时。而北环路则是贵港南来北往的大动脉,极具地利。选在独寨屯,更因为这里风景独好,民风纯朴。这样一来,油菜花节便集合了天时、地利、人和三大优势。对于贵港市民与周边群众来说,这真是天赐良机,再也不用驱车几百几千公里去外地看油菜花了。事实上,据不完全统计,仅开节当日,便吸引了前来观光的游客2万余人。整个春节前后,保守估算,游客怎么也不会少于10万人,其中大多是或南下或北往过境途经北环路的返乡人群,很多人见此美景,干脆下车观赏风光,权当途中休息;当然也不乏从网上知道消息后专程驱车前来的游客。

  而对独寨屯的村民们来说,这个从此一年一度的节日,给他们的远非快乐可比。“小小油菜全身是宝,花期搞观光产业,菜籽可榨油,秸秆可做肥料。”石寨村村支书唐春东介绍说,在冬闲田里种油菜花,可谓旅游观光、经济收入、生态效益多重收益。往年这一带大多数冬闲田真正闲置。而油菜花不仅吸引游客,每亩还能产100公斤左右菜籽,可获40至50公斤菜籽油,每亩产值1000元左右;且油菜本来就是绿肥的一种,摘完菜籽后,可替代农家肥改良土壤。据农技人员韦志能介绍,用油菜花秸秆做肥料,碳磷钾含量高,一亩田比闲置时少用3/4肥料,按照现在肥料价格,一亩可节省150元。

  更为重要的是,独寨屯的村民们因此摆脱了千年农耕的传统——屯里所有的土地已经流转给专业种养公司种植观赏农作物,他们从此算是真正洗脚上田的农民。“流转土地收入每亩可得1400元,比自己种还划算!”该屯户主会会长覃起新说,“现在肥料、人工钱等都不断增长,自己种田的话至少会亏人工钱。我流转的3亩田,得钱4200元,足够买米吃了。何况,他们种油菜花时,也优先聘请我们屯的人来做工,每天会得100元。”村民覃进喜在旅游节时当值班保安,一天的收入也有100元。而当时的保安达30人之多。

  油菜花节也为独寨屯村民带来了商机。旅游节在独秀峰山脚下布置了一排特色农产品展销摊位,60多个摊位排列着各种各样的农产品,供游客选购。独寨屯还专门布置了一条壮乡风情美食街,农户纷纷拿出农家特色小吃摆卖,如米粽、红薯、玉米粥等,深受游客喜爱,各摊位都围满了人。覃起新的小弟在旅游节时卖矿泉水和零食,“估算一天能挣三四百元,比打工强多了。”旅游节时,还聘请该屯村民捡拾垃圾,报酬每天100元。

  而更多的独寨屯村民看到了更大的商机,他们认为,油菜花节搭建了一个旅游平台,为村民们开设农家乐和开心农场等乡村旅游配套设施提供了绝好的机会。

  蝴蝶双飞,独寨尽显壮乡风情

  贵港古为秦朝在岭南设置的桂林郡郡治所在,是广西著名的鱼米之乡,其境内南北两端均为大山包围,郁江居中穿境而过,滋润着肥沃的浔郁平原。原贵县境内,除西北之黄练镇有成群石山外,其余均为一马平川,但在城区郁江南面五公里处又有南山24座石峰,对应的北面却仅石寨村此地有两座分开之石山,之后则需再往东十余里,到武乐渡口边方才有一小群石林,如此景象,不得不让人啧啧称奇。据当地人称,地师(风水先生)将独寨屯此地这两座石山称为“蝴蝶双飞地”。其中一座小石山,就在独寨屯前面,也就是前文所说的独秀峰。一个“寨”字,也反映了壮族人山居的地名传承风格。

  9月22日上午,在港北区港城镇于宣委的带领下,记者首次进入独寨屯。之前只是远远隔着公路看这白墙蓝瓦、在北环路上格外引人注目的村落,就是油菜花节时,也只是机缘巧合,陪时任广西日报集团公司董事长李启瑞在外围油菜花中转悠,没有进入到屯里。但是,“始知此事要躬行”,不看则已,看了还是心中一惊!作为记者,市内的新农村示范点也跑得多了,但确实是没见过如此整洁如此自然得顺理成章的新农村。或者说,是合乎自己想象中的新农村标准。

  石寨村党支部副书记、独寨屯村民覃昶升边介绍边带我在屯里转了一圈。这是一个坐北向南的壮族小村落,背靠龙头山脉和石牛水库,水泥路自北环路接入,再绕村一圈,周长1公里。在北环路接入路口边有一横空出世的小石山,当地人称为独秀峰,独寨屯就是以此命名。独秀峰东西南北在半山腰各有溶洞,每个洞都可容纳成百人,据说当年躲避日本飞机轰炸时人们就是藏身于此。屯西边有一条3米宽的济龙河,源头来自上游的富岭村岭屯的喷泉,水质冬暖夏凉。覃昶升说,以前屯里没有水井,都是吃这条河的水。现在也没有水井,因为都用上了自来水——这对“凿井而居”的农耕时代而言,确实是个奇迹。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屯四周还有一条绕屯小溪,水源来自北边的石牛水库。全屯分为9个巷,共96户617人,全为壮族覃姓。屯里除了一户特意保留下来作样板的泥砖房外,其他均是二至三层高的小洋楼。屯西边辟了一小块600平方米的地作集中牛栏,前面还建了一个很大的沼气池,沼气能供3户人使用,屯里另有2户人家自己建了沼气池。现在村民们做饭都用煤气或电,洗澡则用太阳能热水器,覃昶升介绍说:“装一个太阳能热水器4000元。全屯装太阳能的有20多户,现在用柴火的已很少了。”

  如果说这里的“蝴蝶双飞地”是吉祥之地的象征,那么,我倒愿相信它是壮汉交融后结出的硕果。这个依据便是当地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

  覃昶升向我介绍了当地的节日。他说,除了六月是农忙时节,没有节日外,其余都与汉族相同。分别是春节、清明、三月三(山歌对唱节)、四月八(老人对唱山歌)、五月节(端午节)、七月初三、七月七(七夕)、七月初十、七月十二、七月十四(即七月节)、中秋、重阳、元旦。由此可见,他们的节日多了三月三、四月八,七月份多了七月初三、初十、十二。

  壮族毕竟还保留了许多他们独有的风俗。如每逢有喜酒,必有人来唱山歌,一般是四个妇女。闻讯赶来的隔离屯白屋屯的韦胡兰说:“就在这舞台上对歌,由女的出题,男的答,人多时还要用上扩音机。”

  他们还膜拜社公(土地神),这点也与汉族相同。他们的社公就立在独秀峰山脚下,是刻有男女神像的大石块。除了七月不祭拜外,其他逢节日或婚丧嫁娶、儿子满月等,都要到社公前祭拜先祖。据说,这个社公还有比较神奇之处,那就是每年的二月二日,都会有一头自来牛来到这里。当牛主寻到这里,说自己的牛是黄色的,刚才来时明明是黄色的牛便会变成黑色,而当失主离开,牛又会变回自身颜色。据说,解放后用长石条把社公围起来,这个现象才消失了。无论真假,这个传说也说明了壮族人对土地神的膜拜,以及对赖以生存的牛的深厚感情。

  他们还有一个比较奇特的风俗,这便是如果生了儿子,小孩出生满12天时即摆满月酒,不像汉族人在三朝或满月请客。他们在当天请外家人过来喝喜酒,有钱的办到几十桌。到正月十五时,还要放花灯。记者在覃塘区东龙镇采访过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黄铁明,他就是壮族扎花灯的好手,只是我当时并不知壮族的满月酒是12朝。

  壮乡人豪爽讲义气,所以一般酒量了得。覃昶升介绍说,以前他们壮乡人一般都是自己酿酒自己喝,小孩难免也自小耳濡目染。以我多年与壮族人打交道的经验来看,他们酿的酒因为不是商业性,一般发酵期较长,少则一个月,多则三四个月或半年都有,所以酿出的酒非常醇厚,而且壮乡人留客,必然是拿出家中最好的酒菜来待客,一如陆游那句“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壮乡人好客豪气也体现在节日上,他们往往是吃流水席,你来我家吃我去你家喝,朋友来得越多越开心。

  对壮话山歌、听壮话师公戏也是他们的一大传统。但是,随着时代突飞猛进,随着年青人大举外出打工后的观念快速转变,这样的传统只有老一辈人还在默默坚守,越来越显得后继无人和无以为继。就像壮族的哭嫁,随着观念的转变,也慢慢可有可无。壮族作家韦永新介绍哭嫁的情景说:“新娘盖着红盖头,手摇一条毛巾,送亲的大姐扶着新娘,接亲的大嫂撑着花雨伞引路,哭嫁主要是新娘跨出闺房到上轿前的那段时间,新娘边走边哭边唱壮话哭嫁歌,几十步路要走上十几二十来分钟,一步三回头,那种依依不舍,那份哀怨,唱着哭着,哭着唱着,哎哟,那曲调呀真叫缠绵、凄美,大有不把家人、亲友、姐妹们哭个泪湿巾不罢休的架势!”然后她解释说:“这既是一种民族婚俗的延续,也是一种民族婚俗文化的传承,在村里人认为,出嫁前会哭,哭得伤心,唱得有礼有数,说明这个女孩懂事懂道理,懂得感恩。好多女孩的确哭唱得叫人动容,她能把十几二十来年中,父母的养育、兄弟姐妹的呵护和自己的成长娓娓道来,唱过去道未来,除了感恩还有害怕,感恩过去身边人点点滴滴的好,害怕未知的生活,害怕未知的人际。有些人口才超好,出口成章,既有礼有节又押韵。这种哭嫁歌尤以出门那段最出彩。出门时通常有一个自己的大嫂、婶子或姐妹搀扶,还有一个男方那边来接亲的婆娘,一般会找族里命好,生育上儿女双全,家庭经济上比较富裕,夫妻恩爱的女人。在两人搀扶下,出嫁的女孩慢慢挪出闺房,大有拖着出门的感觉,姑娘哭声凄厉,歌声哀怨,令所有亲人伤心流泪,很悲凉的场面。”最后她惋惜地说:“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这哭嫁婚俗慢慢地消失了,如今的山歌只是散见于壮话山歌剧里,偶尔的丧礼上也还有一些大妈大婶唱着哭丧歌。但不得不承认,还是这些民俗的东西最能感人,最有感染力,可年青人都不再喜欢了!”

  覃昶升介绍说,他们这族覃姓,是从平南县迁徙到贵县龙山羊伞,后到贵港棉村新村,再到这里。现在清明祭祖,他们都是和棉村新村覃姓人一起祭拜,重阳节时则回到平南去祭祖。

  他们绝大多数会三种语言,即母语壮话和本地白话,还有普通话。已经年近60岁的覃昶荣说:“现在的小孩回家都跟我们说普通话了,我看慢慢地就不会说壮话了。”

  美丽乡村造就宜居家园

  独寨屯作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是有渊源的。9月22日,记者首次来到这里时,覃昶升介绍说,“我们的新农村建设源自20世纪70年代,当时政府便把这里规划为新农村,就像现在一样分为九个巷。至2012年全部建设好后,回过头来看,除了泥砖房翻盖为水泥楼,道路硬化,其他一切如旧,这要归功于当初的规划,不然真的要拆迁的话,绝对是个大难题。”

  覃昶升介绍说,现在村民建好的小洋楼每户占地约150平方米,建成约需50万元。这里人均水田1.2亩,旱地0.5

  亩,以种植水稻和玉米为主。单靠种田的收入是不足以建得起楼房的。由于处在城乡结合部,村民们在20世纪80年代便开始外出务工,现在的年青人也以外出务工为主。这些人当中,在广东一带养猪的有近20户,每户一年轻松赚十来万元,其中规模最大的是覃作春、覃作忠两兄弟,已在广东江门养猪十多年,目前规模不少于每批出栏100头。目前屯里除了覃昶荣养有4头猪外,已再没人养猪,就是之前赖以为生的耕牛也只剩20头,少量的鸡也是养来过年过节时自己食用。此外,村中剩余的劳力,特别是不愿外出打工的中年妇女,大部分到城里打散工或做家政,女的一天收入100元至120元,男的则可达200元。他们一般都是早上七点半就出门,中午不回来,吃自己带的盒饭。

  接着,他带我看了他自己的小洋楼。这是两层小楼,楼梯自中间而上,左右则有两个大房间,前面突出地段为公共场所,还附带各建有一个小房间。覃昶升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读书毕业后都外地工作。按覃昶升的意思,二楼便是以楼梯为界,一个儿子住一边。“全屯有10多个大学生,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覃昶升感慨道。

  9月29日上午,记者在贵港市乡村办和港北区乡村办的同志带领下,再次来到独寨屯。市乡村办副主任韦永弼介绍说,港城镇石寨村独寨屯在巩固“清洁乡村”的基础上,以全力打造“美丽石寨·生态乡村”为目标,培育亮点、以点带面,多措并举、持续提升,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民居住和生产环境。

  韦永弼说,独寨屯是自治区第四批次城乡风貌改造示范点,也是城区菜篮子工程基地之一。其在新农村建设中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效,主要得力于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是与城乡环卫一体化相结合。独寨屯将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作为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突破口,大力推进环境卫生整治,改善生态环境,构建“户收集、村转运、镇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模式。截至目前,该屯购置了钩臂垃圾清运车1辆,建设了垃圾池3个,启用小型垃圾箱50余个,配备保洁人员5人,共清运垃圾160余吨,各类漂浮物1吨。农村“脏、乱、差”现象逐步得到消除,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是与绿化造林工程相结合。以建设美丽石寨为目标,着力打造“高端、优美、景观、实效”的精品绿化工程,坚持山水村田路综合绿化,突出重点,打造亮点,采

  用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栽植的创新模式,计划绿化120亩。年初,利用植树节前的活动契机,全村干部和镇干部联合起来植桂花、三角梅、兰花、桃花等树苗,当日种植1100余株。到目前为止,栽植各类苗木1600余株,全方位提高了绿化率。

  三是与改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相结合。目前,独寨屯已建成“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五化标准的村庄,内含文化大院,农家书屋,设立“党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公开栏,已实行网格化管理,全面提升农村社区的服务管理水平。

  四是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广泛带动广大村民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并以“弘扬传统美德、倡导时代新风”为主题,设立了“道德讲堂”,组织村民集中学习,加强学习效果,深化道德教育。

  这些都是官方材料,但独寨屯因此而得的好处却是实实在在的。覃昶荣回忆说,北环路建好前,尽管城区近在咫尺,但出入要绕一个大弯,走路或骑单车到城里,耗时近一个钟头。以前村里没打水泥路,自己的小孩去一公里外的葛民小学上学时,在泥路上滑倒进别人家的田里,砸坏人家的禾苗,还被人家专门过来投诉过。现在水泥路全部通了,我们都可以将小车开回到家门口了。覃进喜说,自2012年进行了电网改造后,我们就再也没有停过电。

  覃昶升自己买有一辆10万元的奇瑞小轿车。他介绍说,全屯有10多辆小车,最贵的价值30多万元。覃起新则自豪地说,现在我们屯家家户户都有至少两台电视机以上,每家每户都光纤到户,有小孩在家的则装了宽带。电脑普及率达90%。手机更是人手一台,有些还有多台。交通工具以电动车为主,几乎是成人人手一辆。而且家家户户差不多都有空调、冰箱,有的还有几台空调。现在冰箱、空调都是嫁妆了,以前是单车、木箱。覃起新笑着说,看来下一步嫁妆会是小车了。

  覃昶升介绍说,以前垃圾都是扔到村后边的竹林,自“清洁乡村”活动开展后,这些问题迎刃而解。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屯里的党员发挥了带头作用。目前屯里有9名党员,常住屯里6名,3名在外务工。最年轻的28岁,最老的65岁。在清洁乡村活动中,每个党员管多少巷多少户,分工监督。目前屯里不仅清洁乡村建设已成常态,没有出现黄赌毒。

  10月3日下午,中秋节后,为拍摄当地风景,我与本报摄影记者一道,再次驱车来到独寨屯。这次没有惊动任何人。进入屯后,我们就开始了抓拍。先是在篮球场上见到一些少年在打篮球,再在村委旁边的健身器材边,看见几个中年妇女在带小孩玩,一位大妈还拿着一张《贵港日报》在阅读,这真是让我们大跌眼镜——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的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就算是别的媒体刊发类似的图片,我们也认为是摆拍之作,但,这是真真实实发生的事实啊。之后,一大群小学生模样的小孩围了上来看热闹。张庆杰很会跟小孩子打交道,教他们摆各种姿势拍照。再进去,发现一户人家正在家门前建设喷泉,我们估计这就是覃进军的家。但小孩们说,这家中没人的,他们经常不在家。我向一位村民询问,他说,他们节假日一般都会开展篮球、乒乓球和拔河比赛,也有唱师公戏或山歌对唱。前几天即中秋这天,大概有五六十人回来过节,他们在家吃完团圆饭后,便全家到城里去K歌喝酒跳舞,年青人还玩到天亮。

  同时,记者了解到,因山清水秀,怡养人心,村民普遍长寿该屯目前最老的95岁,90岁有2人,80至90岁的6人,70至80岁的近10人。

  记者离开时,已近下午六时,夕阳西下,沿途见几名村民赶着牛回屯——乡村寂静,早已远离都市的喧嚣,但它又无时无刻不在融入都市中。这幅牧归图,或许是新农村的最鲜活写照吧。

  (本文原载《人居广西》一书,漓江出版社2015年1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