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全国第二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将于11月在我区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召开。会议将翻开中国乡村建设新的一页,也必将成为我区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大契机。为生动反映“美丽中国”广西实践,集中呈现“美丽广西”乡村建设典型、亮点和经验,本报今日起推出《看得见美丽 记得住乡愁》专栏,敬请关注。
风景秀丽的黄岭新村,是恭城沼气池建设的发源地。
十月,月柿压低枝头,笑迎来客。
全国第二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将于11月在恭城瑶族自治县召开。小小山城,是什么吸引了全国的目光?记者前往一探究竟。
记忆乡愁的“九甲民居”
10月6日,恭城莲花镇门等、矮寨两个村笼罩在雨雾之中。
门等、矮寨所在的萍江流域古称“九甲”,瑶、壮、汉等多民族在此交融,又以瑶族居多。
村民苏开德正在建新房子。和别的村民一样,苏开德的新房严格沿袭当地房屋建筑特色——“人字坡屋面,红墙白线条,屋顶凤扳爪”。
苏开德家有12口人,但平时只有他和妻子在家。
“我让他们每人拿两万块钱回来建房子,也就是个不忘家乡的意思。”苏开德说,“每到过年,全家人都回来团聚,走多远,这里都是他们的根。”
这个“他们”,指苏开德的4个孩子,分散在广州、南宁等地工作。
苏开德的情况在门等、矮寨很普遍——村里90%的住户盖了新房子,都自觉沿袭这个凝聚故土情结的“九甲特色”,同时,绝大部分也都保留着老屋,并加以修缮、利用。
“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年轻人外出打工。”苏开德说,“今年碰到县里搞风貌改造建设,一些人就留下来帮忙、做工。”
村民苏江明的老宅,施工队正忙着换电线。
“空调、冰箱……各家大功率家电越来越多,电线负荷不够。”苏江明介绍,施工队来自湖南,正在村里统一进行线改,“我家的电表,从一开始的5安,一直换到了现在的50安。”
恭城累计投入资金1亿多元,完成了县城整体风貌改造,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被评为“全区风貌改造示范县”,获得国家住建部2012年度“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是目前广西惟一获得该奖项的县。
门等、矮寨,是恭城入选的广西乡土特色建设示范点,村民采用本土材料、本土工艺,使乡土建筑工艺得到活态传承。在恭城,像矮寨一样“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传统村落有很多,有12个古村落获得“中国传统村落”称号,数量居广西各县之首。据介绍,下一步,恭城将对莲花镇朗山、西岭乡杨溪、栗木镇石头等12个中国传统村落实行保护性修缮,目的是保护好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延续乡土特色。
恭城沼气的“5.0时代”
讲到恭城,避不开沼气二字。
10月6日傍晚,距离县城约5公里的平安乡黄岭村,村民龙长渠家飘出了饭香——他的妻子正在用沼气做饭。
黄岭村是恭城沼气池建设的发源地,1975年,该县第一座沼气池就建在这里。40年过去了,沼气池也进行了5次更新换代,进入“5.0时代”。
作为广西沼气能源普及示范村,黄岭建起了沼气博物馆,里面展示了1代到5代的沼气池模型。
模型展示的,只是技术的改进,背后更让人关注的,是恭城与时俱进的沼气发展模式。
由于外出务工的人员越来越多,各家各户散养的猪越来越少,以前一家一户各自为政的沼气池,面临着使用率不高、肥料来源不足等困境。经过探索,一种引进公司化运营的模式在恭城推开:政府引入沼气服务公司,公司与大型养殖场合作,在全县推行农村沼气“全托管”服务。通俗地说,就是公司把农户的沼气池包了,进料、出料、维护由公司负责,农户只管刷卡用气就行——每立方米两元。
一开始,村民想不通——我家的沼气池,为什么还要我交钱用气?
慢慢地,村民通过算账对比,尝到了甜头——每立方米两元,比烧罐装气便宜很多,还不用自己打理沼气池了,何乐不为?
龙长渠一家6口,常在家的4个人,经常用沼气煮饭炒菜打油茶,有时候还点沼气灯,一天最多也就用一个立方米的气。
现在,黄岭村建有沼气池146座,入户率达100%,实现“全托管”式管理的85户,联户供气的是18户,半托管43户。
公司化运营的用气模式,推广到了乡镇。
10月7日,记者在嘉会镇老街不远处,见到了一座内有乾坤的公厕——去年10月投入使用的“生态公厕+沼气联户供用气工程”,上面是一个干净整洁的公厕,下面是一个年产沼气近3万立方米的沼气池。据当地干部介绍,“街上有40多户人家在用这个沼气池的气。”
“自己转”的生态污水处理池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垃圾、污水处理是重点之一。
沼气池“吃掉”了垃圾的有机部分,对农村垃圾进行了减量,剩下的,便是垃圾分类和生活污水处理。
10月7日,由于台风带来的连日降雨,恭城观音乡边上的小河水量很大,但干净清澈,看不到一点垃圾。“进行生态乡村治理之后,河里干净多了。”一位当地干部说,“以前农村垃圾不分类,都往村头河边倒,涨水过后,河两边的灌木丛都会挂满塑料袋。”
恭城动员村民对垃圾实行定点收集存放,进行分类集中处理:
距离县城较近、交通方便的乡村,实行“村收集-乡镇转运-集中处理”,通过垃圾中转站将垃圾集中转运到片区垃圾处理中心,由专业公司进行分类处理;离县城较远、交通不便、转运困难的边远乡村,则通过小型焚烧炉、无害化填埋方式实行就地处理。
观音乡就是利用小型焚烧炉,做到垃圾不出村、不出乡。
据介绍,恭城共配置乡村垃圾桶(箱)2.3万个,购置垃圾转运车290辆,建立乡镇垃圾中转站7个。
垃圾管住了,剩下的便是生活污水处理。
莲花镇红岩村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009年建成,是广西第一个自然村屯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现在,恭城更多的村屯建设了这样的设施。
在黄岭村,记者见到了“不用电,不产生运营成本”的生态污水处理系统——修建管网,利用自然落差将污水集中到污水池,通过三级厌氧发酵,再流入到种满植物的人工湿地,经过植物根茎吸收多余的氮、磷等,达标排放后的水还可以浇灌果园。这样的生态污水处理池,黄岭村建了两个,还有一个在建,“预留了游客增加后的污水排放空间”。
据介绍,恭城目前在70个行政村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84座,铺设管网95公里,日处理污水6400吨,全县通过沼气池和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57%。
10月6日,黄岭村几位村民正在污水处理池旁打理果树。“这些污水处理池建好之后自己转的,不用理。气味有一点,但不臭。”一位村民笑着对记者说,“我们这里生活条件很好,城里有的,我们都有;城里没有的,我们也有!”
什么才是农村宜居环境?村民的理解是朴素的,自豪也是有底气的,因为他们的家就在青山绿水间——城里有的,管道燃气、抽水马桶……他们有;城里没有的,小桥流水、优良的空气……他们也有。